485.與民爭利-《牛吏之帝王崛起》
第(1/3)頁
人參的產地主要在上黨和遼東,如今遼東尚屬于化外地區,和中原的聯系較少,因此上黨人參幾乎是整個中原唯一可以批量采摘人參的地區。
而此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人參的效用,已有了用人參入藥的方子,人參的需求不成問題,守著這么一個金山,上黨居然還為財政發愁,簡直是不可思議。
田邑雖然是個能吏,但是偏重于農業,商業意識不強,在糧食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代,這種重農抑商的意識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飯還沒吃飽就想著做買賣,不太符合社會的需求。
但是皇帝認為,重農抑商雖然是主流思想,但是仍舊可以因地制宜地發展一些商業。比如上黨,或許就可以利用人參貿易解決一下糧食問題。
這里面的內在邏輯是,人參作為一種稀缺的高效藥材,普通百姓恐怕吃不起,能用得起的多是有錢人,也就是各地的富戶和豪強。而這些人手里是有余糧的。
皇帝已經開始琢磨如何用人參把社會上的余糧吸引到上黨。
田邑對此幾乎是一竅不通,皇帝知道不能指望他來做這件事,便召來了隨駕的中書謁者鄭青。
鄭青是鄭深之子,像他的父親一樣,很有才能。當初鄭氏遷到河西,鄭青成了全族在河西的主事之人,在那個時局之下,他竟然能在河西五郡之內開展商業經營,使家族的財富大大增值,可見他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
果然,鄭青聽到了皇帝的初步設想之后,立即拿出了一整套的人參經營方案,他提議將人參改為官營,由政府組織人員采摘、處理、保存和售賣,只把零售環節交給藥商,交割方式主要是以糧食換取。對于其中的各個環節,鄭青都設想得比較周到。
皇帝道:“你的方案看似周詳,但是有一點沒有想周全。如今上黨郡中靠人參維持生計的人很多,官府一下子把這生意全拿過來,那些原本賴此為生的百姓怎么辦?他們失去了生活來源,你說他們會怎么想?百姓會怨朕奪了他們的生計,豈不是讓朕背負罵名?”
鄭青嚇得趕緊伏地請罪,“臣沒有慮及此事,有負陛下的信任,臣死罪!”
皇帝道:“人參貿易不能做成與民爭利之事,要做到助民生財,國家和百姓都能得到利益,這叫雙贏,懂嗎?”
皇帝即位之初,免天下賦稅兩年,當時他的攤子不大,官員隊伍人不多,主要任務是養活赤眉幾十萬大軍。當時長安城中尚有余糧,若是精打細算,可以支撐大軍四五個月的食用,其余主要的來源有幾項,最大最直接的來源當然是屯田所得。除此之外,豪強為了換取護身符,擠入長安朝廷,也多有貢獻。皇帝又善于理財,多方開源,籌集錢糧,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
當時他的財政政策中還有一項重頭戲,那就是官山海,這一招最早是春秋名相管仲提出來的,齊桓公想要富國,想加征人頭稅和財產稅,當即被管仲否決了,管仲認為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加稅會招致民眾的不滿,理想中的法子是“取之于無形,使人不怒”,要做到這一點,“唯官山海為可耳”。這種開創性的法子不僅使齊國迅速富強起來,而且墊定了國家經營的理論,其影響一直延續到幾千年后。
在管仲之后,不斷有財政專家對他的理論進行踐行和完善,漢武帝為了籌措對外擴張的經費,更是將其發展到了極致。
官山海最主要的是鹽鐵專賣,在武帝之后,嘗到了甜頭的漢政府一直保留這種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鹽鐵專賣的弊端越來越大,所謂的“取之于無形,使人不怒”已經不存在了,相反,它“與民爭利”的本質已經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簡單來說,國家壟斷經營一直實行下來,必然導致產品價格高、質量差。這個價高不是高一點半點,而是可能比正常高出十倍幾十倍,壟斷么,人家掌握定價權,說值多少就值多少,鹽專營慢慢地讓窮苦百姓吃不起鹽。而談起質量,就是管你什么市場需求,人家愛造成什么樣就造成什么樣,小P民沒的選,鐵專營導致百姓買不到合適的鐵制農具,干脆還是用木制的好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南部县|
上蔡县|
无极县|
阿城市|
晋州市|
米林县|
北流市|
宜昌市|
淮滨县|
广南县|
永丰县|
永州市|
舞钢市|
泰兴市|
灵石县|
榕江县|
谢通门县|
永新县|
墨脱县|
龙江县|
太仓市|
西华县|
上思县|
湖州市|
灌云县|
周口市|
梧州市|
化德县|
平谷区|
青州市|
平武县|
茌平县|
东方市|
南通市|
昭平县|
望江县|
太保市|
洪雅县|
福安市|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