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些能量太分散了,必須找到一個辦法,把他們集中起來,優先解決基地熱源問題。” 有研究員馬上問:“用世界內的酸堿濃度差法放電不行么,現在這些能量好像不一樣。” 稻姬晃動尾巴轉了個身:“這是光,我們世界里幾乎沒有,對于這種東西我們資料不多,這一年多來我們做過很多實驗,有光的時候用不同物體在不同方向擋住光,然后在物體底下的魚們努力感受熱,發現有一些物體能擋住很多光,有些不能。” “就比如薄冰就可以,其他像石頭就不可以,接下來我們會用各種材料的各種形狀對光進行測試,然后看感受到的熱有沒有變化。” 研究員們表示確實如此,其中有個比較大個的研究員發出嘆息的信息:“這個要小心,這里有的毒能瓦解我們的身體,已經出了很多事故了,任重道遠啊!” 可不是嘛,灰太魚那死科學就進入緩慢發展階段,原來只是預言這個光的存在,可以作為熱源,但是還沒來得及說怎么利用,灰太魚就死了,所以整個紫色魚社會對光的真正認知還是從登上冰面開始。 況且這些紫色魚從最初的演化開始就是在黑暗中,所以眼睛這玩意對他們來說都不知道是啥,更不用說感光用的細胞了,于是他們只能用自己最直觀也是比較敏感的冷熱感覺來感受恒星的熱量。 “這些紫色魚精神可嘉嘛,沒準以后真的發展起來也不一定,而地球就在距離這里四十光年外!”岳原舟稍微觀察了一會這些魚便不再理會,幫他們提升科技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用靈魂武器一炮滅了就不錯了。 對于宇宙尺度來說,地球就在四十光年外,其實不算遠了,異人世界的地球或者這個紫色魚文明要是能造出1%光速的飛船,飛個四五千年就到了。 而且如果以后這兩個文明真的相遇,然后這個世界的地球還干不過的話,那就怨不得誰了,畢竟人家紫色魚相當于開局就低一個次元了。 這一年多來,岳原舟已經把紫色魚和這個水底世界物種的基因都復制了一個樣本,而且紫色魚的量子信息原理包括抗核輻射DNA結構也被他摸清楚。 所以現在這里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拿到了,不過走之前岳原舟還有前往北半球挖一下重金屬礦石,挖礦很容易,放出‘銀霧’就行了。 但是既然來了,岳原舟就想留個腳印再走,腳印分宏觀微觀,微觀就算了在沒有大規模基因病毒之前這玩意不省力,所以就留一個宏觀的腳印吧,這個倒是可以在挖礦的同時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