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來到葫蘆洞的后洞。 這里還未經“開發”。 此時,水面上飄著無數半死不活的巨大蟾蜍。 看來取走三足藍蟾,對這葫蘆洞里的生物影響極大。 不過李長清也顧不上看那些遠超正常體型的大蟾蜍,和水底壯觀遼闊的化石森林。 徑直穿過接口旁的石祭臺,踏水而行。 幾息間,已來到了葫蘆洞的盡頭,岸邊飄著幾艘朽爛的古船。 再往前,是一條狹窄的天然通道。 順著通道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兩側出現整齊的大青條石,石縫上都封著丹漆,地面也用大方磚砌得十分平整。 這里便是獻王墓的殉葬坑了。 左右兩邊一個個相連的土坑里,擺放的盡是密密麻麻的骨骸,最多的是象骨,人骨也有不少。 所有的殉葬坑都沒被掩埋,只是象征性的鋪上一層薄土,有隨駕升天之意。 甬道盡頭,是一座不大的石門,外面連著的,便是建在水龍脈風**上的山神廟。 斬開石門,重見天日。 身前出現了一只火紅的葫蘆雕塑。 葫蘆約有一米多高,通體光滑,鮮紅似火,整體用紅色赭石雕成,如同昨日剛剛完工一般,歲月的痕跡不能在其上顯現分毫,看起來甚是奇詭。 火紅葫蘆正對著的十步開外,一座山神的廟邸依山而建。 山神廟是典型的楔山式大木架結構,前后共分兩進,后殿嵌在山體中看不出底細,供奉山神像的前殿卻早已坍塌。 無數粗大的藤蘿,從山谷邊緣嶙峋石壁上垂入殿中,大都落在神壇上的那尊山神像上,綠色的藤條將其緊緊纏繞,捆成了一個粽子。 獻王老兒為了確保自己死后得道生天,不僅主墓室布于傳說中的仙穴水龍暈中,還將附近整個遮龍山的山水格局改變,形成了九個輔陵的風水寶穴! 其中第九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輔穴,便是眼前這座山神廟。 蟲谷綿延曲折,兩側山崗繚亂,水龍暈所在地勢太低,坐于其間如坐井觀天,氣象無尊嚴之意而多卑微之態! 所以必須在這“水龍脈”蜿蜒曲折的九重關鎖上,各修筑一間山神廟,以彰顯脈絡,改天換地。 按《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中“化”字訣,這種風水形式,便被稱為“九曲回環朝山岸”! 李長清大致掃了一眼山神廟,這時只聽身下的甬道里傳來一陣手臂撓墻的聲音,伴隨著鬼哭狼嚎的咆哮。 “終于來了...” 他又等了一會兒,直到看見尸洞龐大無比的身軀出現在甬道拐角,才施施然撤向蟲谷邊緣的雨蕉林。 ... “哎呀,我去,老胡你輕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