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好,那就這樣吧。” 兩人又聊了幾句,便掛斷了電話。 次日一早,蔣向杰再次親自登門,陪同柳俊和a省的同志們,前往上京市東北部的“盛北工業區”。 在計劃經濟時代,上京絕對是個明星城市。據有關資料統計,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市擁有國有企業一萬多家,集體企業一萬余家。 單就一個城市來說,這種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都是空前的。 盛北工業區占地面積極廣,在計劃經濟時代,這里就是上京市的工業基地,當時在全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在這里工作和居住的人們,也非常自豪,說一聲“我是盛北人”,聲音格外洪亮。那個時候,在工廠上班就意味著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收入還很不錯,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哪怕你個子不高,是個“二等殘廢”,或者長一張讓人“肅然起敬”的臉孔,都不要緊,照樣能在附近農村娶到漂漂亮亮的大姑娘做老婆。 改革開放之后,各種經濟高速發展,老國有企業體制僵化,負擔沉重,產品老化單一的弊端暴露無遺,很快就跟不上形勢,紛紛虧損。如此一來,昔日風光無限的上萬家國企,反過來變成了上京市和遼東省的巨大包袱,如果全部依靠財政撥款的,省市財政全部都要被拖垮。 當時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國務院負責人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 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改革,遼東省和上京市的國企改制基本上完成,上京市的國有企業已完全由過去的國有一股獨大,全面轉為國有控股、參股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一些老牌企業重新恢復了活力。 不過,還是有不少的國企,舉步艱難,盈利狀況很不理想。 盛北工業區隸屬上京市管轄,是正廳級架構的行政區劃,較之上京市其他的市轄區,規格要高半格,工業區的工委,由上京市委常委兼任。事實上,很多時候盛北工業區的工作是直接向省長聞思遠負責的。畢竟這里除了市屬國企,還有很多的省屬國企。 柳俊依舊和蔣向杰同車前往。 這個參觀學習的代表團,加上遼東省的陪同人員,規模及其龐大,總共有上百人,三四十臺各式小車。另外還有一個規模同樣龐大的記者采訪團,七八家新聞單位,省里的,市里的,也是好幾十人,十幾臺車。在上京市區首尾相連,甚至車隊的前導警車已經拐過了兩條街道,車隊的尾巴還遠遠的擺在后頭。 場景蔚為壯觀。 車隊進入盛北工業區的時候,密密麻麻數百人的歡迎隊伍在公路兩頭擺開,柳俊和蔣向杰一同走下車來,微笑著和前來歡迎的盛北工業區黨政負責人握手,互致問候。 隨行的記者們也紛紛下車,各自擺好架勢,抓拍新聞瞬間。 對于柳俊和a省參觀團此番“訪問”遼東省,新聞媒體獲得了明確的指令,要大張旗鼓的宣傳,突出正面效果。甚至中央某大報,都派了記者過來。省委宣傳部也和中央電視臺取得了一致,這個新聞將在央視的《新聞聯播》節目里播出。 大凡有一點敏感性的官員和媒體人士,自然都知道這是為了什么。 故此無論是陪同的遼東省官員還是媒體記者,誰都不敢大意,加著十二分的小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