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其實誰也沒有辦法確定,但是,出于安穩(wěn)的角度考慮,老大人們肯定是希望一動不如一靜的。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即便是能夠推行下去,大多數(shù)朝臣的心中,只怕也始終會存在疑慮。 于是,在眾人的矚目下,某天官再度出列。 瞧著王文那張蒼老的臉一步步靠近,江淵下意識的往旁邊躲了兩步。 不過即便如此,王老大人說話也還是一貫的作風,不給人留面子。 “江閣老此言差矣,難道不開互市,也先便會自己將太上皇送回來嗎?” 江淵面色一滯,側(cè)了側(cè)臉,又移了半步,再離王文遠了一點,表示自己沒有跟他吵架的意愿。 所幸,王文也并非不知收斂,江淵既然沒有針對他,那么他也不會無故樹敵。 反駁了江淵一句之后,王文便轉(zhuǎn)向天子,奏道。 “陛下,也先狡詐,貪欲不足,挾持太上皇已久,先有索財帛金銀,后有假上皇詔命,欲奪我城池,即便是紫荊關大敗之時,也不曾送歸太上皇,足見其狼子野心,久存要挾大明之意。” “此等賊子,欲壑難填,懷柔斷然無用,唯有臨之以威方能令其有敬畏之心,若因上皇被挾,則我大明便處處顧慮,事事小心,受其掣肘,則正墮賊子奸計也。” “大明強于蒙古久已,紫荊關一敗,也先元氣大傷,又有蒙古諸部對其虎視眈眈,正是內(nèi)外交困之時,他若稍有智謀,便當知此時,唯有臣服大明,送還上皇,方能保自身無虞。” “故臣以為,互市之事,正是給也先的警告,促其盡快送歸上皇,否則內(nèi)外俱攻之下,瓦剌必將岌岌可危,如此,為求自保之下,也先方會心甘情愿的送歸上皇。” “否則,一旦大明稍有軟弱,土木之后,也先所作所為殷鑒在前,其必會步步緊逼,得寸進尺,則上皇歸朝反而遙遙無期,請陛下三思。” 能夠混到這個地步,王文也并不是只會毒舌。 正經(jīng)的朝堂論辯,堂堂正正的講道理,他也不會輸給任何人。 只不過,他的觀點和大多數(shù)的朝臣都不太一樣就是了。 這個時候,內(nèi)閣的王翱也站了出來。 他和王文一樣,都是遼東得功進位,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利益是一致的。 “陛下,臣以為天官大人所言有理,我大明君臣,固然期望能夠早日迎回太上皇,但并不能因此而處處對也先妥協(xié),互市與否,涉及朝廷大政,此等大事,不可因莫須有之憂慮而動搖。” “也先若有何要求,我朝廷另行商議便是,但不可因擔憂其可能不滿,而事事處處被其掣肘,如此,我大明便會寸步難行。” 接著,都察院的陳鎰也出列,開口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