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殘冬時節,不暖不寒,最是適合趕路。 唐僧師徒剛好也在這時節,到了一處名為“荊棘嶺”的所在。 嶺上荊棘丫叉,薜蘿牽繞,隱約能看到道路的痕跡。 道路兩旁都是荊刺棘針,孫悟空過得去,唐僧想要過去,那就千難萬難了。 卻正是:為人誰不遭荊棘,那見西方荊棘長! 荊棘嶺上原本有一些靈植成精,為首的自號“十八公”,又號“勁節”。 “十八公”是個字謎,謎底是“松”,十八公的本體便是一株松樹。 除此之外還有孤直公(柏)、凌空子(檜)、拂云叟(竹)、赤身鬼(楓)、杏仙(杏),丹桂臘梅。 原著中,這些靈植不知從哪學得一身學問,非要拉著唐僧論詩,杏仙還想以身相許。 唐僧不應,他們想用強,最終死在豬八戒的耙子之下。 早在五百多年前,狄光磊就把這些靈植收入到了蜃樓之中,觀音菩薩借兒子借坐騎,卻沒有厚著面皮借靈植。 “木仙庵論詩”一難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只需把滿山的荊棘清除掉,便能過這荊棘嶺。 沙僧道:“師父莫慌,我們學燒荒的,放上一把火,把這滿山的荊棘都燒了。” 豬八戒是個擅長做農活的,反對道:“師弟莫要亂說,燒荒須在十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是冬末春初,乃蕃盛之時,凡火是燒不得的。” 孫悟空也反對:“就算能燒,火燒起來,怕也會傷到周邊百姓。” 唐僧道:“那咱們如何過去?” 豬八戒晃了晃肩膀,道:“若說降妖伏魔,猴哥是行家里手,若說掃地通溝,耕田耙地,那還是看老豬的吧。” 說罷,豬八戒施展法天象地,變為二十余丈高,九齒釘耙變為三十丈長,邁開大步,雙手使鈀,把荊棘左右掃開。 行過荊棘嶺,眾人發現一塊石碑,上面除了“荊棘嶺”三個大字,還有兩句詩:荊棘蓬攀八百里,古來有路少人行。 豬八戒剛剛立下大功,豪氣的說道:“待老豬給加上兩句,自今八戒能開破,直透西方路盡平!” 走了半個多月,唐僧師徒忽見一座高山,遠遠望去,看起來像是與天相接。 唐僧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就像是接著青天,透沖碧漢。” 孫悟空看了一眼,道:“古人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但言山之極高,無可與他比肩,豈有接天之理?” 豬八戒道:“若不接天,為何把昆侖山稱為天柱?” 孫悟空解釋道:“自古天不滿西北,昆侖山在西北乾位上,有頂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走到山腳下,見到山上有一間寺廟。 青松帶雨遮高閣,翠竹留云護講堂。霞光縹緲龍宮顯,彩色飄靗沙界長。四圍花發琪園秀,三面門開舍衛光。紅塵不到真仙境,靜土招提好道場。 孫悟空奇道:“這寺廟看起來和大雷音寺有幾分相似,可禪光瑞靄之中隱含兇氣,怪哉!怪哉!” 唐僧只聽得“大雷音寺”四字,對于后面的話一概未聽,趕忙道:“既然大雷音寺到了,咱們趕快去拜會!” 孫悟空勸道:“大雷音寺老孫也去過數次,這里絕非大雷音寺,事出反常必有妖,師父,咱們還是莫去了。” 沙僧道:“大師兄說得對,不過咱們要從門口過,到時候看看就行了。” 孫悟空也不覺得真有人敢冒充大雷音寺,點頭應是。 到了寺廟門口,唐僧見廟門上“雷音寺”牌匾,慌得滾下馬來,倒在地下,口里罵道:“潑猢猻!害殺我也!這不正是雷音寺,還哄我哩!” 孫悟空笑道:“牌匾上明明是四個字,師父只看了三個,倒還怪我?” 唐僧戰戰兢兢爬起來再看,那牌匾上寫的卻是“小雷音寺”。 “雖不是大雷音寺,想必也有個佛祖在內,卻不知是哪一位佛祖的道場,我們當去拜會。” “不可進去,此處少吉多兇,必有禍患。” “就算無佛,也必有個佛像,哪怕出了事,也是我自己弄出來的,怪不得你。” 這小雷音寺便是彌勒佛的童子黃眉大王所在。 西游中各路高手,有的是真厲害,有的是吹出來的,有的明明很牛卻總被忽略。 牛魔王屬于真厲害,大鵬金翅鳥屬于吹出來的。 黃眉大王屬于最后一種,實力高深,存在感卻不怎么強,很多人都覺得他和金銀童子相當。 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無論法寶還是修為,黃眉大王都遠遠強于金銀童子。 先說法寶。 金鐃。 孫悟空被金鐃困住,在亢金龍的幫助下才跑出來,而且金鐃破碎后還能恢復,屬于可修復類靈寶,極為稀少。 后天人種袋。 孫悟空,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十八位護法迦藍,二十八星宿,龜蛇二將,五龍將軍,小張太子,全部都被收了進去。 相比于呼名收人的紫金葫蘆,人種袋強了太多。 再說修為。 黃眉大王和孫悟空打過四次,其中有三次是圍攻。 不是黃眉大王帶人圍攻孫悟空,而是孫悟空帶人圍攻黃眉大王! 一次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聯手,一次是孫悟空五龍二將聯手,一次是孫悟空小張太子四大將聯手。 孫悟空不止一次圍毆他人,牛魔王、蝎子精都被圍毆過,但每一次都是孫悟空占上風。 唯獨黃眉大王,每次都是不分勝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