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地萬物,有陰就有陽,有光就有暗,有白就有黑。 有善人,自然也有惡人。 人人向善,普渡眾生,是一個美好的愿景。 但假若真的如此,世界不知會變成什么樣子。 說的陰謀論一些。 災難生信仰,若是沒了災難,百姓何必給神佛上供求平安? 沒了香火供奉,神佛還能高高在上么? 脫去凡殼之后,唐僧對于佛法的領悟又高了幾層,能夠以相對客觀的心態看待大乘佛法,三藏真經。 三藏真經自然是好的,但渡化世人,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力,一經一書所能為之。 世上并無真正的完美,只有不斷的趨于完美。 “我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徑,正善之門。 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 如來佛祖貶低了一會兒南瞻部洲,又吹噓了一會兒三藏真經,卻沒讓唐僧去拿經書,而是大排宴宴,招待唐僧師徒。 寶焰金光映目明,異香奇品更微精。千層金閣無窮麗,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見,香茶異食得長生。向來受盡千般苦,今日榮華喜道成。 事實證明,長生對于神佛而言算不得什么,在靈山吃頓素齋就能得到了。 想想凡間的山精野怪,費勁心力要吃唐僧肉,得長生不老,最終卻只得了一棒子,著實讓人不知該說些什么。 唐僧已經成就佛陀道果,孫悟空只愛瓜果梨桃,這些珍饈美味卻是造化了八戒和沙僧。 唯獨小白龍最是倒霉,載著唐僧走了十萬八千里,卻連赴宴的資格都沒有。 好在孫悟空手中還有幾個儲物戒指,把桌上的菜收了幾十盤,待到把經書傳到大唐,小白龍返還龍身,便可以享用了。 享用完了素齋,如來佛祖讓阿儺、迦葉帶著唐僧師徒去藏經閣挑選經書。 靈山藏經閣內,霞光萬道,瑞彩千條,定睛看去,有: 涅盤經、菩薩經、虛空藏經、首楞嚴經、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圣僧從東土至此,有什么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此番討要人事,倒不全是因為貪財好利,而是另外的原因。 阿依納伐,金蟬子,阿儺、迦葉,全部都是如來佛祖的弟子。 但只有金蟬子得了取經的任務,成就佛陀道果,阿儺、迦葉如何不嫉妒。 要知道,當年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佛祖可是親口說,迦葉最懂他的心思,可以繼承他的衣缽。 當然,貪財好利也是有的。 他們兩人轉世歷劫的時候,不僅沒有成功渡劫,反而凡念纏身,最后還是如來佛祖插手,靠著高深修為,強行把他們招回來的。 最重要的是,阿儺、迦葉拜的佛祖,可不一定是如來佛祖。 唐僧心中一驚,心說靈山腳下多奸邪,還可以用“災難生信仰”來解釋。 怎的大雷音寺之內,如來佛祖的弟子,也是這般貪婪? “弟子遠道而來,十四年寒暑,唐王給的盤纏早就用盡了,卻是沒有人事。” 迦葉冷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后人當餓死矣。” 孫悟空高聲道:“不要了,不要了,咱們去如來那里評理去。” 討要人事是大雷音寺的潛規則,如來佛祖也準許。 當年比丘僧給舍衛國趙長者念了一遍經,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黃金,佛祖還嫌棄賣的賤了。 但現在是什么情況? 唐僧歷經十四年寒暑,步行十萬八千里,經歷九九劫難,完成佛法東傳的大事。 到了大雷音寺門口,唐僧主動墮入苦海,舍身渡鬼,諸佛無不為之動容。 為難唐僧,那是在打靈山諸佛的臉。 私下里討要人事,可以。 鬧大了,絕對不行。 阿儺喝道:“猴子,莫要叫了,你以為這里是什么地方,由得你撒野么?過來拿經書。” 兩尊者膽子也是大,見沒有人事,竟然給了白本,也就是“無字真經”。 唐僧也沒檢查,拿了經書,謝了佛祖,便回東土去了。 唐僧已經了卻凡塵因果,成就佛陀道果,可以騰云駕霧,回到大唐用不了多少時間。 燃燈古佛察覺到阿儺、迦葉討要人事不成,擔心兩人使壞,立刻動手掐算。 按理來說,燃燈古佛應該算出兩人傳的是無字真經。 但他卻沒想到,傳完經書后,阿儺、迦葉還留在藏經閣。 阿依納伐不知何時到了藏經閣內,與阿儺、迦葉對視一眼,掏出三朵黑蓮,自己留了一朵,阿儺、迦葉一人一朵。 迦葉的黑蓮上雕刻著“顛倒陰陽”四字,阿儺的黑蓮上雕刻著“移星換斗”四字,阿依納伐的黑蓮上雕刻著“裝載乾坤”四字。 兩人因嫉妒和貪婪傳了無字真經,自知闖了大禍,別無選擇,老老實實接過黑蓮。 黑蓮取出,“顛倒陰陽”和“移星換斗”同時催動,從內而外,無聲無息的把天機遮掩住。 無天是燃燈古佛的弟子,施展法力本會被燃燈古佛發覺。 但利用阿儺、迦葉,在靈山內部,催動遮掩天機的神通,燃燈古佛也沒有發現一絲一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