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樸亦盛安排了下去后,他又看向了樸永元,道:“樸卿,如今這一戰(zhàn),你去過了鮮卑,也見到了王奇,你認(rèn)為我們這一戰(zhàn),大體能有多少的把握?” 樸永元嘆息道:“陛下,臣認(rèn)為這一戰(zhàn),恐怕是相當(dāng)?shù)睦щy。原因很簡單,雙方的實力懸殊巨大。尤其是鮮卑整體歸順了齊國,且齊國攻打鮮卑,沒有遭到任何損耗。”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要擊敗齊國,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不過依照臣看,這一戰(zhàn),我們不求擊敗對方,只求打消耗戰(zhàn),只要是能擋住齊國的大軍,一切都是值得的。” “只要是咱們高句麗,能存活下來,那么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是可以的。否則,這一戰(zhàn)后,我們就會徹底納入齊國境內(nèi),我們高句麗也就徹底沒了。” “昔年大周,乃至于更早的歷朝歷代,他們雖說也要我們歸順,要我們稱臣。但是,也從未要求我們,要讓我們成為齊國的一份子。” “但是如今,卻是不一樣了。齊國這里,是要求我們徹底的融入齊國,高句麗自此覆滅,所以我們這一戰(zhàn),必須要覆滅對方。” 樸亦盛皺起了眉頭。 的確是不好辦。 他心中也是仔細(xì)的思忖著,甚至于,樸亦盛當(dāng)即就安排了下去,讓人把整個高句麗的地圖懸掛起來,以便于觀察地圖,以便于做出應(yīng)對。 時間不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進(jìn)入。 卻是有四個人來了。 為首的兩個人,一左一右,文官是丞相李昌訶,武將是大將軍乙支文雄。 李昌訶的年紀(jì)已經(jīng)是五十開外,他是兩朝老臣,更是昔年樸亦盛的老師,是高句麗文官的定海神針,作為文官之首的丞相。 乙支文雄的年紀(jì),也是李昌訶相差不多,甚至必李昌訶稍大一些,已經(jīng)年近六十。他早些年時,甚至在大周時,大周曾數(shù)次攻打高句麗,要讓高句麗稱臣。 大周侵犯時,是乙支文雄親自帶兵抵擋,擋住了大周的軍隊進(jìn)攻,保住了高句麗。自此高句麗表面上,雖說仍是大周的屬國,可實際上,已然是脫離大周自立的。 在兩人身后的人,便是戶部尚書崔敏承,以及兵部尚書鐘金國。 兩人的年紀(jì)在三十開外,都是樸亦盛提拔起來的心腹。 樸亦盛當(dāng)高句麗王,已經(jīng)近二十年,如今的高句麗朝堂上下,都是樸亦盛的心腹。相比于倭國的圣德天皇,樸亦盛并沒有遇到掣肘的情況,也從來沒有作為傀儡。 樸亦盛年輕時登基繼位,成為高句麗王,他也是有王權(quán)的。然后他憑借自身的能來,不斷的調(diào)整朝局,在短短時間內(nèi),就完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改變,朝堂上下都是他的力量。 甚至,樸亦盛消滅遼東半島上的各小國,他的權(quán)利威嚴(yán)便到了頂峰。 他就是高句麗至高無上的主宰。 李昌訶、乙支文雄等人站定后,便齊齊行禮,四個人看到了站在大殿中的樸永元,都一下明白了事情和齊國有關(guān)。 樸亦盛開門見山道:“這一次的事情,想必你們都已經(jīng)有猜測。樸卿前往鮮卑彈汗山出使,覲見了齊國皇帝。齊國方面,不接納我們的求和稱臣。” “齊國皇帝王奇,執(zhí)意要像滅掉鮮卑一樣,徹底摧毀我高句麗,使得我高句麗不存在。甚至于,王奇如今在鮮卑設(shè)立遼州,自此鮮卑消失,而我高句麗,也是要設(shè)立一州,要讓我們都成為齊國的人。” “王奇是休想。” 乙支文雄他發(fā)須飛揚,一下就動怒起來。 他眼神無比的嚴(yán)肅。 作為一個從地方上一步步歷練起來的大將,乙支文雄有著足夠的底氣一戰(zhàn)。 他吹胡子瞪眼,斷然說道:“陛下,齊國雖強(qiáng),我們雖弱,可是以弱勝強(qiáng),自古以來,便是存在的。這一戰(zhàn),我們就再打一仗。” “昔年,我們和大周打了一仗,打出了我高句麗的威風(fēng)。自此,我高句麗三十多年,從未遇到大周的威脅。如今,齊國的皇帝信誓旦旦,一副來勢洶洶的樣子。” “我們這一戰(zhàn),不管如何艱難,也必須打,打出我們高句麗的立國之戰(zhàn)。” “這一戰(zhàn)打贏了,那么我高句麗,自此以后,就不需要再以屬國自居了。尤其我們?nèi)缃瘢彩怯胁綐尩膰摇N覀兊膶嵙Γ彩呛軓?qiáng)的。” “雖說海西帝國和倭國落敗,但是倭國實力不強(qiáng),海西帝國一貫是自大成性的。他們落敗了,倒也沒有什么奇怪的。” “而我們高句麗一戰(zhàn),必然是可以打出我們的風(fēng)采,徹底打出我們的立國之戰(zhàn)。” 乙支文雄本身,就是強(qiáng)硬的主戰(zhàn)派。 打仗,他是不懼的。 打就打,高句麗方面,有足夠的士兵,也有足夠的兵力一戰(zhàn)。 兵部尚書鐘金國也是附和道:“大王,臣也建議一戰(zhàn)。我高句麗的存在,從來不是什么大周的施舍,也不是什么大周的憐憫恩賜,而是我們憑借自己的拼殺,一刀一槍一兵一卒打出來的。如果沒有這些,也就沒有我高句麗的存在。昔年,是如此。如今,也是如此。所以不管齊國如何,我們就是一戰(zhàn)。” 戶部尚書崔敏承道:“大王,我們高句麗方面,這幾年都是年年豐收。我們的國庫,有充足的糧食。甚至于整個高句麗境內(nèi),無數(shù)的士子,無數(shù)的百姓,都希望能拓展國土。所以如今,一旦和齊國開戰(zhàn),我們有足夠的底蘊和基礎(chǔ)。這一戰(zhàn),我們是能夠支撐下去的。總之,就是殺吧,一定要殺個透徹,殺出我高句麗的未來。” 整個上下,都是全力主戰(zhàn)。 這是高句麗的一個態(tài)度,他們即便是處在不利的情況,也仍然是要建議一戰(zhàn)。 這是常態(tài)。 歷史上的高句麗,遭到了大周幾代君王的攻打,再往前,也一樣是有不斷被攻打的情況。所以就高句麗的一個歷史下來,都是抗打,所以沒有懼怕,反倒是要一戰(zhàn)。 樸亦盛微微頷首,他卻是沒有急著表態(tài),而是看向了李昌訶,道:“丞相,這一次和齊國開戰(zhàn),您老認(rèn)為我們,該如何應(yīng)對呢?” 李昌訶神色平靜,卻是緩緩道:“陛下,這一戰(zhàn)打肯定是要打的,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如果稱臣求和有用,樸永元也就不至于是失敗回來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