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塞爾維亞被占領-《羅馬尼亞雄鷹》
第(1/3)頁
915年10月5日,按照三國軍事協定的約定,德奧兩軍開始了進攻。同盟國軍集中了1700門重炮,72具擲雷器對塞軍陣地進行炮火準備,在長達兩天的炮火轟擊之下,塞軍一線陣地被摧毀百分之90,傷亡慘重異常。
10月7日,右翼的奧匈帝國第3集團軍(共7個師)在奧匈帝國科維斯上將指揮下橫渡德里納河。
隨后不久,由德國高維茨將軍指揮的德國第11集團軍(7個德國師)也在奧匈帝國多瑙河艦隊的淺水重炮艦的支援下,渡過多瑙河向貝爾格萊德進擊。
然而,在瓦礫遍布,幾乎已經是廢墟了的貝爾格萊德市區,殘余的塞爾維亞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這些來自幾乎27個不同單位的殘余部隊自發組織起來,在后援斷絕的情況下,進行了慘烈而艱苦的逐房逐街式地巷戰,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廢墟,都要鋪幾層尸,染幾層血,才能決定最后的歸屬。
在德奧軍的猛攻之下,10月9日貝爾格萊德陷落。
前線吃緊的情況下,在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邊境集結的應對保加利亞總動員的塞爾維亞第2集團軍開始抽調部隊增援應對德奧兩軍的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
于是保加利亞于10月13日參戰了。在隨后早已部署在左右兩翼的保加利亞軍隊向塞爾維亞攻去。其中右翼攻擊南線塞屬馬其頓和科索沃地區,而左翼攻擊尼什。尼什位于摩拉瓦河流域北部和瓦爾達爾河流域南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連接希臘與中歐主要交通走廊的途中,連接索菲亞和伊斯坦布爾的鐵路也通過這里。
占領了尼什意味著德奧土保四國貫通一體,對急需德奧軍火補充奧斯曼土耳其可謂是久旱逢甘霖,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幾乎獨力在加里波利半島、西奈、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4條戰線同時作戰,比奧匈帝國還忙。
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雖然兵力最多,裝備最好,面對的塞軍也不強,實力只有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一半不到。但由于主攻的皮羅地區有塞爾維亞預設的要塞群,惡劣的氣候導致道路非常泥濘,經常性的大霧使得能見度極低等等不利條件,前期進展并不快。一直到11月5日,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才終于占領尼什。
相比于第1集團軍的緩慢,保加利亞第2集團作為偏師卻表現最好。第2集團軍在1915年10月16日,也就是保加利亞參戰才3天就占領了凡蘭杰鎮,這個鎮位于塞爾維亞南部,科索沃地區的正東面,因為是貝爾格萊德--薩洛尼卡鐵路中一站,占領了凡蘭杰,就截斷了塞爾維亞與馬其頓的聯系,進一步截斷了協約國補給塞爾維亞的大動脈。
第2集團軍攻勢非常順利,勢如破竹。10月20日攻占了庫馬諾沃,10月23日攻占了馬其頓最大城市斯科普里。塞屬馬其頓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這里,是馬其頓地區政治、文化、經濟、學術的中心。奧斯曼帝國時期城市的名稱為于斯屈普,后來被塞爾維亞人改名為斯科普里。
1915年10月5日好象是一個命運的交匯點,巴爾干半島其他地方也并不寧靜,身處其中其他國家如飛蛾撲火一個個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世界大戰。
也是在這一天,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又一次解除了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的首相職務,把希臘加入協約國參戰的時間差不多又延后了兩年。從親戚論,英國德國俄國皇室從血緣上都挺近的,不妨礙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打生打死。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洛阳市|
藁城市|
浠水县|
北流市|
子洲县|
桐庐县|
大连市|
吴旗县|
长乐市|
巧家县|
绍兴市|
丹巴县|
武夷山市|
宜章县|
卢湾区|
昌宁县|
伊宁县|
正阳县|
天峻县|
三河市|
林芝县|
琼结县|
乌兰浩特市|
山西省|
海伦市|
沙洋县|
准格尔旗|
潮州市|
余庆县|
江津市|
潼南县|
确山县|
瑞金市|
原平市|
望江县|
张掖市|
广州市|
眉山市|
保山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