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不知道-《我的師長馮天魁》
第(1/3)頁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是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練溪村人,原名戴炳陽、字衍功,出身貧寒農家,1923年,他考入陶行知創辦的南京公學高中部,起初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
在練溪村,戴安瀾有個叫戴端甫的族叔,早年就讀于武昌陸軍學堂,曾參加過武昌起義,后成為粵軍團長,此時在廣州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少將處長。
1923年,戴端甫參與創辦黃埔軍校,往老家寫回一紙家書,呼吁村人、族人從軍報國。
可是到了黃埔的戴安瀾雖然文化成績優秀,但是身體太瘦弱,黃埔二期面試被刷了下來。
于是在族叔的幫助下從軍,苦練身體。
考入了黃埔第三期。
值得一提的是戴安瀾這個叔叔戴端甫,1933年,其族叔戴端甫因拒絕前往鄂豫皖根據地“剿共”,辭去軍職,回到仁泉鄉創辦了“仁泉學校”兼民眾夜校,并在家鄉修堤筑路。
曾經參與武昌首義和北伐的革命元老,不戀富貴權位,樂于回鄉當個教書先生,可見其叔侄愛國情懷始終如一,不為良將、便為良師,一心育才救國。
1933年復出,戴端甫復出任國民黨軍隊第17軍后勤部軍運之職,為長城古北口抗戰作出貢獻。
1934年任無為縣長,改城隍廟為民眾教育館,修無為大堤,建新安橋,筑湖隴斗門,造蕪無公路,開公共體育場,辟繡溪公園,葺中學校舍,辦《濡聲日報》,廢棄不合理捐稅。次年辭職歸里,一意發展仁泉字校。
抗戰全面爆發,川軍進入蕪湖以后,戴端甫帶著戴氏族人和無為縣民眾,踴躍參加川軍,鼓勵民眾為協助川軍破壞公路,組織蕪湖群眾遷徙。
劉湘聽說以后,親自帶著周小山,趙沛詩,潘文華請戴端甫先生吃飯。
席間,委托戴端甫統領廣德,蕪湖周圍幾個縣所有的助力川軍政務。
戴端甫欣然領命,分發安置費用,疏散民眾,對接民生公司船務,全然不顧身體,日以繼夜的忙碌。
太湖大捷,日軍在太湖西岸寸步難行,安徽大批民眾安全回撤四川,戴端甫是有大功勞的。
川軍撤入安徽腹地之前,他送一些族人帶著父老鄉親上船,拒絕了劉湘邀請他去四川管理后方的邀請跟劉湘辭行,去了武漢向國民政府請命協助抗戰。
亂成一團的武漢國民政府好像忽略了這個一心報國的老頭。
周小山卻覺得這固執的老頭很酷。
他的身影代表著中華民族固有氣節。
回四川時候才聽說他的消息,1938年旅居長沙,卻把錢郵寄到重慶,還委托趙沛詩和潘文華幫忙,辦無為公寓,作為家鄉流亡青年宿食之所,并為介紹升學或就業。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赤水市|
沙湾县|
库伦旗|
讷河市|
兴化市|
翼城县|
隆尧县|
承德县|
九台市|
军事|
西畴县|
廊坊市|
永登县|
武定县|
大港区|
庆城县|
靖西县|
泊头市|
德阳市|
上虞市|
兰州市|
南平市|
壶关县|
叙永县|
凤山市|
广西|
宣恩县|
玛纳斯县|
同德县|
西吉县|
霍山县|
明星|
元江|
青冈县|
安陆市|
元阳县|
洛隆县|
永昌县|
凤城市|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