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江施主,貧僧本領卑微,心力已無法承受達摩師祖的無上佛力,僅能助你到這里,余下解救蒼生的路,貧僧已無力再尾隨施主走下去,希望江施主能夠送佛送到西,完成我少林上千年來一直想要達成的偉事,貧僧先行多謝江施主了......南無阿彌陀佛......” 一段精神傳感出現于江大力的腦海之時,慧恩和尚已然雙眼失去了精芒神采,坐地圓寂。 幾乎同時,一幕幕鮮明的畫面,也如走馬觀燈般從江大力的腦海中掠過,俱是這和尚灑脫笑彌陀般的一生。 但見其中一幕畫面中,似乎比現在瘦一圈的慧恩,含笑坐于嵩山下的河畔,目視一山民準備殺魚。 那山民顯是識得這少林和尚,回頭提起手中以水草串起的一尾烏魚,淳樸道:“大師,我本打算就這河水將這尾魚去鱗開肚后洗凈,犒勞五臟廟,既然大師在面前,自也不敢貿然殺生,這尾魚便就此放生罷?” 慧恩和尚聞言依舊一副笑瞇瞇的模樣,道:“既已起殺心,又何故止殺念?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尾烏魚肥美多汁,若烹飪成湯羹,必是一道佳肴,焉能如此浪費?不若煮成湯羹,貧僧便與施主共享?” “嗯?” 山民神色錯愕,道:“大師,我這山野村夫也知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為何卻還要殺生吃魚? 你們佛門不是常將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掛在口邊,這吃魚也許不動搖佛心,但總歸要殺生,殺生總歸是不對吧?” “阿彌陀佛!此言差矣?!? 慧恩和尚樂樂呵呵侃侃而談笑道,“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殺與不殺,死與不死,生與不生,其實都有同一歸處。 我佛慈悲,卻也知有生必有死,生死輪回,報應不爽,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殺就是救,救就是殺。 須知你今日殺魚吃魚,好似造了殺孽,但從我佛的眼光來看,你吃魚,便是魚舍身救你,助你填飽肚皮,養好妻兒,是功德一件,也許會助魚脫了畜生道,倘若魚有來生,或許還能輪回為人,做人是否比做魚妙? 倘若你也有來生,你也許反墮了畜生道,將來你就是魚,魚就是你,你在來世吃魚,魚在來世被你吃。 如此一來,你殺魚,魚殺你,你吃魚,魚吃你,這本就是萬物輪回,生死循環,又有何不妥?” 慧恩說到最后,發現山民已是徹底懵在原地,手中旳魚兒也‘吧嗒’一下跌落在地面上,蹦跶了幾下,仿佛聽懂了,開竅了。 山民卻“啊”地一叫,仿佛一時接受不了這等絮絮叨叨的諸多大道理,轉身便撒腿跑了,邊跑邊痛苦地痛哭涕零嚷嚷: “嗚嗚!我不做魚,我來世不做魚,我要做人,我還要做人,我不想被魚吃,我這輩子也不想再吃魚啦。嗚嗚嗚啊啊?。 ? “哎!” 慧恩目視山民宛如癲狂般跑了,搖頭嘆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本是道這村夫與我佛有緣,可入得山門,豈料仍是不開竅啊。 懵懂也好,開竅也罷。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也許做魚比做人更有樂趣呢?也許做人才是苦惱,做魚反而沒有苦惱。 不知道佛有沒有苦惱,佛也有苦惱的吧?否則我地藏王佛菩薩,怎會立宏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