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國內拍槍戰戲,用真槍的幾乎沒有! 孟輕舟在泰國拍戲同時,國內又上演了一場好戲; 《后來的我們》票房造假,鬧出了軒然大波; 而電影里的青春愛情故事,對觀眾來說,也缺乏感同身受的共鳴。 田狀狀承擔了全部淚點; 每一位觀眾來電影結束后的眼淚,都只是為自己,而不是為電影故事。 沒值回票錢。 劉若音出身高貴,她那份持續經年的愛也挺高傲,可以想見她在執導筒時必然也心存一份清高。 她像是刻意避免用一些很強代表性的時代元素去強拉你懷舊。也像是刻意避免運用撕逼、三角戀、懷孕、車禍這些濫觴情節來拉升故事性。 也許她本意是希望用最平的方式,去講一個最平的故事,去映照最普通人的最普通青春。 她清楚地知道,同齡男女生的心理成熟太不同步,男孩落后女孩太多,是導致小情侶走不到最后的內在深層因素。為了彰顯這一點,她刻意擴大了這種差距,安排小曉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而見清只是校園小白雞,還安排林父與小曉之間跨越代溝的互相理解和欣賞。 她甚至借小曉之口說出“你一點也沒成長,一點也沒令我刮目相看”這個一針見血的結論。 可以說劉若音本人是看得很透的。男孩子總覺得女孩是因為他一窮二白才離開,事實上多少女孩是目睹男友瞎擺闊、亂打架的幼稚,望著男友在破爛租屋里專心打游戲的背影,無奈地留下一半泡面默默離去。 她刻意安排小曉在見清發達了之后再次因為價值觀跟他一拍兩散,以此來為所有女孩正名。假如他倆重新和好,小曉不就真成了物質拜金女了? 事實上,小曉這個女孩,透著些許安生的影子,看似灑脫不羈實則重情重義,看似獨立堅強實則苦求依靠。她在傷痕累累中不斷調整“我要的是什么”的答案,越來越清晰。她通透得令人敬佩,也倔強得令人心疼。 谷倏 劉若音也許多多少少受了七月與安生的影響才找了周東雨,周東雨也確實能夠完美演繹小曉。 可惜在這一點上,劉若音偏偏有些失策了。“安生”的前任愛情并不是大多數女孩的共鳴,相反“七月”的才是。 所以她們中許多人不理解小曉的離去,許多人同情見清的現任妻子。 事實上,的確是小曉成就了見清,但她什么也沒得到,就被見清的現任妻子輕松撿了現成。 而電影的受眾,又幾乎全是婚姻的過來人,他們都已經活在了見清妻子的視角。 見清既不夠愛小曉,也不夠愛妻子,更不懂得如何孝順父親。正如許多男生,既不是真的愛前任,也不是多么愛現任,更不懂得如何愛父母。他愛的只有自己的成就感。 這部平平淡淡的電影里,概括了見清們的混沌,與小曉們的悲哀。它無需感動你,無需求共鳴。 它只是半生沉浮的劉若音一個華麗的轉身、一個瀟灑的背影。如果沒猜錯,她應該只會執這一次導筒,所以充分發動了她的能量,組建了豪華的幕后陣容,在選角上也只注重角色貼合度; 對中國電影來說,票房造假沒什么新鮮。前有《阿童木》(2009)虛報票房引****介入調查,后有《葉問3》(2016)8000萬假票房轟動紀錄,如今《后來的我們》預售期涉假票房只不過是其1/6,真不算“成績突出”。 但回顧近十年“票房造假”歷程,值得玩味的是,這場牽扯電影產業鏈三大核心環節——制片、發行、院線的權力游戲,“頭號玩家”在一點點轉移,曾經是院線“偷票房”笑傲江湖,后有發行勾結院線“買票房”瞞天過海,如今則有了制片、發行聯合票務平臺偷梁換柱,玩得院線團團轉的趨勢。 內地電影的利潤分配方式,是電影凈利潤=票房收入-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即票房收入x稅率,此前稅率為3.3%)。 為了偷稅漏稅,影院虛報瞞報票房成風,業內也稱這種“虛假票房”為“偷票房”,十年前每年計算機售票系統統計的全國電影票房比市場真實數據“縮水”10%左右,包括《趙氏孤兒》(2010)、《盲探》(2013)、《風暴》(2013)等電影都曾遭遇影院“偷票房”; 以懷念青春的名義,電影《后來的我們》在國內五一檔刷屏了。 作為劉若音導演的處女作,上映不滿4天,這部電影票房已突破8億元,劉若英也成為華語影史最高票房女導演,貓眼平臺更是預計其最終票房將達到14.69億元。 不過,在票房節節攀升的同時,關于電影惡意大面積退票,票房造假的質疑越演越烈。目前,國家電影局已介入,電影主創團隊和貓眼電影平臺也做出了回應。 從楊遠恒給孟輕舟反饋的信息中可以確定,大規模退票的確發生了,但利益相關方卻都是一副無辜模樣,事件真相依然撲朔迷離; 不甘受騙的網友將劉若音的歌曲作了改變,一時間傳遍網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