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是誰說趙興死定啦,我怎么沒有看到?”一聲冷冷的聲音在人群外傳來,大家豁然回頭,卻看見五爪蟒袍的錦衣衛(wèi)指揮使駱養(yǎng)性,神態(tài)悠閑的走進了場子。 趙興等一見,立刻單膝跪地:“屬下等參見指揮使大人。” 駱養(yǎng)性冷冷的掃視了一眼趙興等人,然后沖著張之及隨隨便便的拱手,不等張之及回禮,直接對著趙興道:“趙興,接旨。” 趙興立刻將另一條腿放下,雙膝跪倒,對著指揮使叩頭:“小臣恭請圣安。” 駱養(yǎng)性嚴肅的回答:“圣公安。” “小臣恭聽圣訓。” “克勤克勉。” “皇恩浩蕩。” “爾念爾滋,” 程序走完,還沒等駱養(yǎng)性說話,這個吏部侍郎立刻跳出來大聲質問:“圣旨何在?” 駱養(yǎng)性冷冷道:“我傳的是皇上的口諭。” 所有的人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不是因為這個口諭的貴重,而是他的不重要。 在大明取消了丞相之后,推行的是內閣制度,也就是皇權和臣權的相互制衡,皇帝發(fā)布的旨意,要是沒有內閣的署理,其實就是不作數(shù)的中旨,作為臣子的就可以接,也可以抗旨不遵。 而在大明,臣子們就有抗拒中旨不接的習慣,那叫風骨。 而皇帝的口諭,那更在臣子的眼中,就是一個屁。 但趙興卻推金山倒玉柱,三拜九叩,大聲的表態(tài):“奴婢趙興,接圣上旨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