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興的心就莫名其妙的松了口氣。 這樣的情報,對趙興來說是件好事,因為山陜的事情,總算是引起了崇禎的注意,這比放任到四年后,崇禎才發(fā)現(xiàn)事情不對,要好上許多了。 崇禎恨恨的敲了下桌子,壓抑的怒罵:“陜西撫臣胡廷宴與延綏巡撫岳和聲為各諱盜,欺瞞不報,乃至山陜賊已達到了數(shù)萬,以成燎原之勢,若不是這次重新整頓錦衣衛(wèi),讓朕的耳目靈通,也不知道這幫混蛋們還要隱瞞朕多久,可恨,該殺。” 對于皇上的震怒,趙興只有低眉順眼的聽著。其實這里最該殺的不是這兩個人,而是他們的真正上司山西巡撫耿如起,還有那個正直的好官,但并不知兵,一意主撫發(fā)明了養(yǎng)氣理論的三邊總督楊鶴。 但這兩個人,不是天啟留下來的遺臣,就是崇禎上位第1批任命的封疆大吏,崇禎是絕對不能打自己的臉的。可惜耿如起岳和聲,要替崇禎的臉皮背鍋了。 “而就在今日,錦衣衛(wèi)又傳進來陜西邊軍鬧餉嘩變的消息,朕真的不知道,每年滯留在地方的稅負中的軍餉一塊,到底都去了哪里,朝廷收不上錢,而邊軍卻得不到錢,那么這一筆錢去了哪里?” 趙興依舊苦笑沉默相對,九邊百萬,這巨大的一塊錢糧的去處,在歷史上,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的。 明朝的財政稅收使用分兩塊,一塊折算銀子上繳國庫,由中央支付。還有一塊是實物,直接留在地方,供應衛(wèi)所和九邊將士。 然而山陜大旱,根本就收不上來這一筆名義上的衛(wèi)所邊軍的錢糧,所以在山陜的官員上繳國庫,完成政績的時候,正好可以用這戶部根本看不到摸不著的沖抵一筆虧空。 而第2塊兒,確是被這個英明神武的皇上,親自任命寄予厚望的好官楊鶴大人,拿去養(yǎng)賊了。 養(yǎng)賊自重,這話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可以的,但放在這個好官楊鶴的身上,卻是真正的冤枉了他。 九邊之亂這是兩三百年大明一直存在的弊端,當然,這里說的九邊之亂,并不是指的流寇桿子,而是蒙古人的侵擾,也就是所謂的打谷草。 上一屆的三邊總督,就是因為蒙古人的騎兵,都打到了陜西的腹地延綏城下,結(jié)果只是擁兵困守城池,任由蒙古人在城外屠戮幾百里,然后搶的是盆滿缽滿,心滿意足的自己退去而被捉拿下獄,于崇禎元年十一月,梟首傳邊。 結(jié)果這個職位,就再也沒有人敢接。 而就在這個關(guān)鍵時候,好官楊鶴卻在一次和同僚的調(diào)侃中,大放厥詞,楊鶴說:“遼事之失,不料彼己,喪師辱國,誤在經(jīng)略;不諳機宜,馬上催戰(zhàn),誤在輔臣;調(diào)度不聞,束手無策,誤在樞部。至尊優(yōu)柔不斷,又至尊自誤”。聽成這話,是多么的振聾發(fā)聵,是多么的遠見卓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