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蘇詠霖曾經很想問辛棄疾到底為什么寫出那首青玉案,不過后來在辛棄疾自己投稿的文章里講的挺詳細,蘇詠霖就沒有再問。 辛棄疾在當時投稿的文章里描述了創作這首詞的前因后果和內心感悟,描述了他在南宋見到的上層的腐朽墮落和底層百姓的艱難困苦。 兩種截然不同的處境所帶來的巨大撕裂感讓他感到無比的荒謬,處在這樣強烈的情緒下,他決定與舊時代徹底分割開來,于是寫下了那首詞。 這讓蘇詠霖很吃驚。 他驚訝于同一首詞在不同的環境下所表達出的完全不同的意思。 然后,除了感嘆辛棄疾牛逼之外,他也沒有其他的感觸了。 他貧乏的文學修養讓他除了牛逼之外,也沒什么其他更好的詞語可以形容辛棄疾的才華橫溢。 所以他希望辛棄疾也能多寫幾首詞,以后可以當教材,或者充當考試試題,搞一些原作者本身都不明白的閱讀理解,得以造福天下學子。 想想就覺得很有趣。 比如問一問學子們辛棄疾所寫的【那人】究竟是什么人之類的。 不過當蘇詠霖提出辛棄疾可以朝著一代詞宗的方向稍微發展一下的時候,辛棄疾明確表態對此不甚熱衷,沒什么想法。 或許退休以后會考慮,但是他正當盛年,正是把滿腔熱血和一身所學付諸實施的時候,怎么能像個深閨怨婦一樣寫一些針砭時弊的詩詞陰陽怪氣呢? 而且說到底,大明有什么時弊需要他來針砭? 真要有,根本輪不到他醞釀情緒寫詩詞,蘇詠霖早就用物理方式將其清洗掉了,他根本沒有什么發揮空間。 “詩詞終究是陶冶個人情操的小道,我到底是大明的參謀總長,應該更加專注于大明的軍隊工作,應該專注于戰場爭鋒,而不是什么詩詞,詩詞寫得再好,也不能讓國家強大,也不能讓軍隊打勝仗,雞肋罷了。” 看著辛棄疾這樣的態度,蘇詠霖不由得為當代和后世的廣大考生感到可惜,少了那么多詩詞,出題范圍就會縮小了。 不過…… 無所謂了。 蘇詠霖笑了笑,拍了拍辛棄疾的肩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