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陳總,你們這是割韭菜啊?” 虞青鋒看著電視里灰哥談笑風生,不由笑道。 “買賣自由,愿者上鉤。”陳首富淡淡然道,“江森的親筆簽名書,現在賣書網上標價四千塊一套。我們還比他們便宜四百,還能看電子書,充值夠了,還送vip。” “聽說你給了江森百分之三還是百分之五的星星星中文網股份?” “誰跟你說的?” “申城這么復雜的人際關系,只要有一個人多嘴,就不存在秘密了。” “所以說,最可恨的就是叛徒。”陳首富說著,臉上卻沒有恨的樣子。 虞青鋒馬上問:“你跟江森做了什么交易?” “交易還沒啟動,連項目都還沒啟動。”陳首富道,“股份還沒轉過去,只是個口頭意向。” 虞青鋒道:“要不算我一個?” “算你一個,還是算錢塘會一個?” “有區別嗎?” “沒有區別嗎?” 虞青鋒道:“陳老板,多個朋友就多個幫手。” 陳首富也看著他:“但也多個分錢的。” 兩個人對視了幾秒。 虞青鋒轉頭看向電視機,深深嘆道:“唐僧肉啊,吃一口,長生不老。” 陳首富笑了笑,“還能就地飛升呢。” …… 接連三天,全國各大主流或者非主流媒體上,仿佛無時無刻,鋪天蓋地都是江森的消息。 而從體委總局而下,籃管中心、田管中心、曲江省體育口、申城體育口,大規模的表彰工作,也都紛紛開啟。尤其是曲江省,伴隨著這一輪宣傳,體育和教育這兩條線上,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分到點東西。江森七枚奧運田徑金牌,光是掛在積分榜上,就已經能替曲江省體育口,在明年的全運會上拿到一個極好的成績。 再往下到東甌市,除了教育和體育,還有扶貧線上的工作肯定。就連江森反復提到的,為十里溝村修建希望小學的那位領導,也終于浮出水面,居然就是東甌市現任政協一把手,兼市文聯和市作協老大的包主席。這位大佬一直低調,不顯山不漏水,上一次冒泡,還是去年江森被污蔑高考作弊,最后真相查清,水落石出的時候,這位站出來,說了句一錘定音的話。 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是絕殺。 忙得腳不著地的張凱得知情況后,直接親自帶人,連夜飛回老家,對老包做了個采訪。 老包做人是真的實在,笑呵呵道:“當時窮成什么樣,我在甌順縣的時候,全縣全年的工作預算做完,一看手里,全縣財政還能支配的錢,就剩二十萬。全縣啊,那已經是九幾年了,還是那么窮。我一看,這筆錢,花也不是,不花也不是,后來其實也沒多做調查,其實就是拍腦袋決定了,干脆,拿去修希望小學。 當時甌順縣的文盲率還是比較高,很多山里人,他自己沒文化,就覺得小孩子也無所謂,已經把貧窮當作一種生活狀態,他腦子是沒有什么知識改變命運的念頭的。甚至你跟他說這句話,你說知識改變命運,他還會問你,什么叫知識?知識是什么意思?真的有這樣的人,我遇見過,還不止一個。我當時就拿了地圖來看,坐在辦公室里,吃了宵夜,跟幾個同事就說,誒,咱們縣里,哪幾個鄉最窮啊,他們就給我指,青民鄉窮得都不行了,大半人出海了,就是偷渡。沒飯吃嘛,就為了一口飽飯,所以現在你看,青民鄉那邊就有個華僑村。 在海外做這種很苦的事情,賺了錢,回來修房子、修路、修橋,我們的財政,到現在也是很難做這些事情的,只能靠當地老百姓他們自己。所以說句很難聽的話,就算知道他們在外面做的事情,可能不是那么光彩,錢也不是那么干凈,但是沒辦法,只能當不知道,睜只眼閉只眼,先把經濟發展起來再說。所以九幾年的時候,比現在更苦一萬倍! 我那個時候想去十里溝村看一下,下不去,路都沒有啊。車子進不去,要坐牛車,走到半路,山體滑坡,人都差點回不來,嚇死我了,后來我就沒去了。所以那天晚上,我當時的同事跟我說,誒,這個地方窮,我就印象很深刻。再一問,青山村還好,還能吃點鄉里的財政,別的村就不行了,什么都沒有,老百姓就是山里種地,還打獵……打野豬啊,你能相信嗎?那個生活條件,真的就只比原始社會好一點,學校就更不可能。 所以我就說,這個二十萬,咱們也別發什么年終獎金了,縣里那么多人,發到手里,每個人平均也就幾十塊,有什么意思?干脆,青民鄉差不多十個村,每個村分兩萬塊錢,蓋個學校。有多出來的錢,給山里的小孩子,每天做一頓午飯,盡可能再招個像樣的老師。 但是后來招老師也困難。有愛心的想過來的,都是女孩子,我們不放心,后來事實也證明,我們的不放心是對的。那就只能招男孩子,但是男老師吧,那是要干事業的,你當他在山里一做就做好幾年,不現實。我們又沒辦法,中間反復想辦法,給市里打了兩次報告,好不容易找編辦要了幾個編制,這才真的是半哄半騙從甌師大哄過來幾個男老師。 前前后后,像江森說的,大概就做了五六年,編制不給了,拿到編制的老師,去市里上班了,沒人再愿意去山里了,希望小學就辦不下去了。 山里的學校停辦的時候,我已經回市里好幾年了,當時知道這個消息,我還挺生氣的,但是也沒用。客觀條件就擺在這邊。這一點來講,江森現在搞得不錯。一個村子就活過來了,將來村子里的小孩從山里出來,老人該走的走掉,十里溝村那就不是村了,就是個現代化生產基地了,整個地方的戶口給他拿掉,山里不住人,才叫最終的勝利。” …… 張凱從東甌市回到杭城,連著把老包的采訪錄像放了兩天,可惜反響平平。 普通人更關注的,依然是江森本人的光環。 央視那邊,廖峰跟拍了江森好幾個月的《奧運人生》播出后,收視情況要比曲江衛視的節目好得多。就連申江衛視,都靠著籃球話題,吸引走了更多的眼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