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楊廣“激進,要不得”-《大隋主沉浮》
第(1/3)頁
寒門和后世的寒門不同,它介于名門世家、普通百姓之間。指的是衣食無憂的地主、富農、地方豪強階級。他們不必為生計擔憂,卻又夠不上世家門閥的門檻,重要是缺乏歷史底蘊、家底、人才、人脈關系,如果有一代人不爭氣,很容易就衰弱、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富不過三代,用在實力比較小的寒門身上,非常合適。
最想通過讀書入仕來改變家族命運的,也是寒門這個群體,而不是飽一餐、餓一餐的普通老百姓。
在紙書泛濫之前,物以為稀為貴的書籍被世家門閥當傳家寶收藏,寒門士子哪怕有錢,也很難買到書。當活字印刷術、廉價紙書普及天下,確實降低了寒門庶士的學習成本;但是對于很多很多人來說,廉價的紙書不過是多了文字的廢紙而已。
首先、普通老百姓不識字,哪怕把紙書買回家,也是形同廢紙一般。
其次、你認識字,不代表你就能讀懂文章:一是漢文化博大精深,一個詞語、一個成語往往有幾種意思,拼湊成一句話以后,又會衍生出很多意思,甚至意思截然相反的都有。而楚辭的風格是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暗喻處處;漢賦更為夸張,它完全就是由詞藻華麗、成語典故堆砌出來的文章;若是腦海里沒有豐富的詞匯量、并詳知其多知含義,根本就不知它們在講什么。
二是先秦時期,由于能夠記載文化思想的方式更少、更難,所以先賢往往要字斟句酌、三思三思再三思,方才在竹簡上刻下只言片語,這便導致他們留下來的文章微言大義、晦澀深奧。然而這些,恰好又是必考的最重要的內容。
可是許多認識字的人,由于見識、閱歷、知識貴乏、底子薄弱等緣故,對于成語典故及其背后的含義毫無所知;所以當他們面對這些晦澀難懂、典故處處的古典作品時,完全就是一個識字的文盲,這又如何領悟得了真義?又如何考過得別人?
所以不識字的人,需要老師啟蒙;識字卻不識其義的人,同樣需要老師領進門。否則的話,那些廉價的書籍產生不了知識,更培養不出帝國需要的人才。
朝廷全面恢復縣學鄉學、辦十多所大學的決策,對于不識字想識字、識字卻不識其義的人來說,皆是久旱逢甘雨。
而隨著朝臣將這項決策傳開;身為“發起人”、“推動者”的楊集,無疑又收獲了一大堆人望;許多志向遠大卻難以寸進的人,更是視他如再生父母一般。
每當楊集車駕出現于大街之上,認識衛王府儀仗、旗號的人,紛紛讓出道路、默默行禮。雖然沒有人上前說什么,但是他們身體力行的感激方式,也讓楊集別是一番滋味。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收獲寒門庶士感激、感恩的同時,楊集也收獲了士族的恨意,但是正如楊集向楊廣所說的那般“不管你做多少、做多好,總會有一小撮人不滿意”。
既然如此,他又怎么可能在意?如果在意,豈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
這天散朝,楊集又被楊廣召集去仁壽殿,坐下后,楊廣笑問:“當圣賢的感覺如何?”
楊集搖了搖頭,沉聲道:“說實話,我真沒有什么感覺!有的只是沉甸甸的責任感、使命感。”
“你這種想法很好、很對。我們大隋君臣,都應該全力以赴,努力償還這筆歷史債務。”楊廣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可是大隋王朝有多不勝數的官員,食忠之祿,卻不忠君之事。你幫我想想,有什么法子可以解決?”
“解決什么?”楊集一時間不太明白楊廣的用意。
“你別跟我裝湖涂,你還沒傻到那個地步。”楊廣似笑非笑的看著楊集,說道:“我大隋存在眾目龐大的吃干飯的散官、勛官、爵官、襲官。我在當太子的時候,就想對這個群體動手,免去無意義、無價值、無能力、無德行的閑官,以整頓朝堂風氣、節省財政開支。”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海南省|
铁岭市|
青海省|
水城县|
盖州市|
鄄城县|
营口市|
宣恩县|
吴堡县|
新绛县|
漳州市|
温州市|
绥芬河市|
嘉祥县|
汕头市|
延津县|
肥东县|
渭南市|
荔浦县|
常山县|
乾安县|
巫溪县|
长白|
惠水县|
德化县|
张掖市|
滦平县|
黄龙县|
安龙县|
广汉市|
安顺市|
布尔津县|
汝城县|
团风县|
舒城县|
根河市|
昌都县|
托克托县|
康平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