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正是晌午時分,耀眼陽光將大興宮巍峨殿宇渲染得金碧輝煌,琉璃瓦反射的蒙蒙金光耀目生花。 安仁殿中的如山奏章終于批閱一空,楊廣起身活動了下筋骨,渾身骨節(jié)「噼里啪啦」一頓響,長吁了一口氣,拿起桌上茶盞喝了一口茶,這才舒坦了一些;又看了看留在桌上好幾天時間的兩本奏疏,楊廣不由得冷笑一聲。 其中一本奏疏乃是司隸大夫薛道衡彈劾楊集在吐谷渾盡情殺戮鮮卑人,幾近把鮮卑人殺光,使得高原一片沸騰,楊集此不仁義、不道德之舉,委實不利于后期的治理,要求將楊集治罪,以平民怨。 這種說法迂腐的書生之見,令楊廣嗤之以鼻。 仁義道德對自家百姓而言,自是無妨,但是對于異族,講個屁的仁義道德啊?要是仁義道德能夠讓異族歸順大隋、能夠讓異族對大隋百姓也講仁義道德,突厥人也不會殺得七郡六畜咸絕,吐谷渾人也不會在步迦可汗大興南下之時,出兵牽制西平、澆河、臨洮等郡隋軍了。 而大隋王朝之所以強盛,靠的是實力、靠的是將士用命、靠的是殺戮,根本就不是仁義道德。正如楊集在私人信函中所說,今天的殺是為了以后不用殺、今天的殺是令吐谷渾人老老實實的接受大隋政令。 你薛道衡只是一個不出國門的文官,焉能知曉個中奧妙?被人利用了尤且不知。 另一本是元壽和張瑾聯(lián)名上奏***書,他們認為楊集和楊善會、李靖、張須陀、薛世雄、錢世雄、虞世南、王琮等人權(quán)力太大、在涼州當官太久,不符合慣例;要求朝廷按到三年一任、不升不降則調(diào)的制度,把這些人調(diào)往他處任職,最后還有百多名文武百官聯(lián)合署名,這些署名官員絕大多數(shù)是關(guān)隴貴族官員,其中就有宇文弼、李仲文、于仲文、辛世雄等要員,此外還有中原士族、山東士族,如楊玄感、楊文思、崔弘昇等。 但是想到元壽今天早朝上那狼狽模樣,楊廣忍不住微微一笑,心說你們既然這么看金剛奴不順眼,理當把涼州官員打掉,那我就如你們之所愿。 念及于此,楊廣又坐了下來,指了指那兩本奏疏,向坐在下首楊昭說道:「世明,這兩本奏疏看了嗎?」 楊昭此時正在觀看楊集寫給楊廣的私信,聞言抬頭看了一眼,立刻拱手道:「阿耶,孩兒看了。」 「對這兩本奏疏,你是怎么認為的?」楊廣又問。 楊昭走上前來,說道:「據(jù)孩兒所知,這兩本奏疏是一先一后送達的,先是薛公那本,后是元太府那一本,前后相差不到兩刻;由此可見這兩本奏疏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彈劾王叔。薛公雖是迂腐了一些,可他目的單純,僅僅只是就事論事,被人利用尤且不知;后面那一本視薛公那本彈劾奏疏為敲門磚石。」 分析至此,楊昭看了父親一眼,續(xù)道:「他們認為阿耶有了一個固有印象,接著再上一本的話,必然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種攻心戰(zhàn)。」 「確實如此!」楊廣又問道:「那你認為三方關(guān)隴、山東、中原三大勢力的目的何在?」 「這是關(guān)隴貴族聯(lián)合山東士族、中原士族向王叔發(fā)難,其真實用意還是絲綢之路、掌控雍涼二州。」楊昭此言既是答復(fù)楊廣的問題,也是一個定斷。他接著又說道:「我大隋雖是兩京制,可朝廷的重心已經(jīng)向東向南偏移,這個事實,難免使阿耶和朝廷對雍州、涼州的關(guān)注下降,這對關(guān)隴貴族來說,是天賜良機。」 「雍州是關(guān)隴貴族的核心所在,關(guān)隴貴族要向西域行商,賺取豐厚回報,王叔主管的涼州是他們無法繞開的障礙;若是他們成功將王叔逼走,不僅絲綢之路暢通無堵、將兩個西部大州連接一片,還能打擊皇族,抽走最關(guān)鍵、最穩(wěn)定的基石。」 「山東士族、中原士族之所以 響應(yīng)關(guān)隴貴族,一是因為王叔被世家門閥視為首敵,若是能夠扳倒王叔,對所有人都有好處,再加上此事由關(guān)隴貴族出面,他們也樂得輔助一二;二是他們在絲綢之路利益、涼州官位分配方面達到了共識。」 楊廣點了點頭,見楊昭沒了下文,便沉聲說道:「你說得沒錯,不過你忽略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問題,那就是山東士族、中原士族并不認可代表他們李子權(quán)、張衡。」 楊昭愣了一下,這個問題他真沒想到,但是細細一想,情況確實是如此。只因李子權(quán)代表山東士族、張衡代表中原士族,然而楊玄感和楊文思、崔弘昇卻撇開了他倆,與關(guān)隴貴族聯(lián)合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