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來得正好,自己也正好有事找他。 念及于此,問道:“人呢?” 楊奕答道:“在前殿會客堂?!? “嗯!”楊集點了點頭,便快步向玄武殿會客堂走去。 會客堂里,裴矩正捧著一卷手寫的《三國演義》,坐在客位上津津有味的閱讀,此卷內容尚未“發表”,他所看的內容是第四十五“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越看越覺得精彩,越看眼中越是驚訝。 這時,楊集快步走了進來,向裴矩施禮道:“拜見岳父!” 裴矩微笑還禮,而后又揚了揚手上的書籍,問道:“你都寫了這么多,為何沒有印制出書?” “圣人不讓!”楊集坐到裴矩對面,苦笑著解釋道:“他說大隋朝堂、大隋高層之間的爭斗多如牛毛,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防不勝防。而《三國演義》里面的諸多陰謀、陽謀、權謀,經過一個個故事佐證,便躍然于紙上,如果臣子們對這些所謂的‘權謀’有更深體會,定然把這些‘謀’運用到對手身上,朝堂也會因此亂上加亂?!?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后世的一種說法,“老不看三國”的“理由和論調”主要便是楊集說所這些;不過對于后世的大背景、大環境而言,其實是泛泛而談了,畢竟后世沒有那個亂世背景、“老”也沒有用謀的資本和條件。 但是這年代不一樣,像裴矩這樣的“老人”不但多、不但精明能干,而且每個“老人”都有用謀的時代背景、以及用謀的人和物力資本和強大的人脈關系;若是他們學到其中各種“謀”、并運用到各種場合、各種對手身上,這就影響到天下安寧、統治階層的利益了。所以楊廣未免那些老狐貍因為《三國演義》變得更精明、更奸詐,直接不讓楊集出版了。不過他本人倒是一直在“催更”。 “圣人的顧慮是對的!”裴矩作為食物鏈頂端的“老人”之一,對此說法深以為然,同時也明白楊廣顧慮所在,不過轉念之間,他又向楊集說道:“我很喜歡書上天馬行空、大氣磅礴的故事,你不出書可以,但是你得給我看?!苯又?,又立馬補充道:“你是知道我的,我根本用不著《三國演義》這種逸書里的陰謀、陽謀、權謀來教。” “哈哈、哈哈!”楊集忍不住哈哈大笑。 裴矩這話,楊集深信不疑。如果裴矩還要《三國演義》來教,那他還是裴矩嗎。 這也是裴矩的最擅長的談話風格,他在朝廷之內是出名的老好人,他誰都不得罪、誰都能夠與他推心置腹,他也同樣坦誠相待,這樣便使裴矩成為各大政治勢力都希望拉攏的人,與他相處,總是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這種做事風格,其實是裴氏被所處地緣所決定出來的政治走向,裴氏位于并州南部,它的地緣位置正好處在河東士族和中原士族、關隴士族、山東士族、關隴貴族四大勢力的交匯之處。 據淵源和家風、家學、傳統而言,裴氏被劃入山東士族之列,區別于以鮮卑血統、風俗為主體的關隴貴族;但是裴氏由于和山東士族隔著巍巍太行山、和中原士族隔著黃河、和關隴兩大派同樣也隔著黃河,這便使裴氏在地理上、在感情上與各大勢力的聯系不是那般緊密。 也正是這種地緣位置,使得裴矩為首的河東士族誰都不得罪死,他們既是山東士族的天然盟友、也是關隴士族和關隴貴族的朋友,同時因為族弟裴蘊曾經在南陳為官的緣故,使得河東派與南方士族也是交情極好。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夾在中間的的裴矩不能傾力相助某個派系,因為他若是傾力相助某個派系,則意味著會得罪另一派、或者幾派。 裴氏這種因為先天優勢、劣勢所抉擇出來的左右逢源之風,卻使裴矩深受楊堅、楊廣青睞,在皇帝不宜出面插手臣子紛爭之時,便以裴矩擔任各大勢力沖突時的調劑品和調停者,代表皇帝平衡各方利益、平息各方怒火,以免大家斗得太過厲害,傷了國家根本。 不過楊集覺得裴氏既然進了水師爭奪戰,只怕以裴矩之智,也很難繼續左右逢源下去了。這是因為裴矩還預料不到楊廣的瘋狂和兇悍之處,以及后續的大動作,現在頂多以為楊廣只是出于帝王平衡之道,所以這才將北方水師副都督給了裴仁基。后面的紛爭一一爆炸出來,裴矩想成功抽身都難。 “笑歸笑,但是這書……”裴矩瞪他—眼,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