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等新科進士穩定下來后,朝廷便要給他們安排工作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這批進士除了寥寥幾位入了翰林院,其余的都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去了,打破了以往的慣例! 在此時的某些人心里,已經有了“非翰林,不高官”的想法,被放去地方,那是同進士或者低排名進士才會遇到的事情。 誰不想當個清貴的翰林學士,留在中央陪皇帝讀書呢? 皇帝是對這次選拔的進士不滿意? 可這是恩科,最終的題目和閱卷都由小皇帝親自過手,怎么可能選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人? 驚訝之后,有人回過味來,頓悟了皇帝這一手動作的真意—— 朝堂之上雖說極大部分都是景泰朝的老臣,可也是被朱見濟調教過好幾年的,畢竟先帝在位之時,差不多是太子執政理事。 既然如此,被鞭撻了這么多年,他們也不至于看不出皇帝的喜好。 這是一位重實際而不重浮華的統治者。 所謂的“圣人教誨”,忽悠不到他。 到現在,不少忽悠他和企圖忽悠他的人,都已經滾出了朝堂,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連他的內閣學士們,也去擔任了實際官職,積累起工作經驗來。 像商輅這位稀有的三元及第,便掛職了吏部侍郎,每天不是在內閣開會,就是去部門辦公的路上。 吏部每天展開的績效考核,也越來越重視地方工作成果…… 今年新被提拔入閣的工部尚書徐有貞,就因為治理黃河有功,被皇帝嘉獎了不少。 連德云社都為了歌頌他的功勞,特意編了個劇本,用各種表演方式表現徐尚書在黃河大堤上的英勇姿態。 搞的徐有貞每天都走路帶風,見人還要會心一笑,露出猥瑣的笑容問對方有沒有看最近的火爆戲曲。 沒看過就趕緊的去看! 再深入聯想一些,景泰五年的進士們,入翰林的還少有展露鋒芒的,可去地方上混的,已經風生水起了! 看來,“非翰林不高官”的規矩,要被打破了。 好在這個破規矩本來就沒形成多久,打就打了,也沒人敢跟皇帝吱一聲。 而進士們也沒有多少怨言。 他們能通過朱見濟的恩科,那思維肯定是靈活的。 當他們得知陳獻章之所以被欽定為狀元,就是因為寫了“經世致用”時,便在心里選好了未來的路。 “這是陛下御筆所書,贈予狀元公,還望你去了地方為官,也別忘了做好學問。” 朱見濟派遣身邊的太監張永在陳獻章臨行之前送了本冊子給他,還帶了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