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開口道。 “你的思維很有跳躍性,但……應該是對的。你是不是參加過IMO數學競賽?” 陸舟搖了搖頭:“沒有,我是高考上的金大……” 嚴師兄感慨道:“不可思議,你應該去拿個金牌回來。” “來不及了,還是把機會留給別人把。” 深呼吸了一口氣,陸舟捏了捏酸痛的眉心。 并不是突如其來的靈感,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頓悟。 這種理論物理學問題和數論問題不一樣,前者吃的是計算和抽象思維,后者吃的才是靈感。 就在剛才,他打開了外掛,消耗了寶貴的100點積分,才完成了對這些數據的梳理。 然而使用這些積分,并非是沒有副作用的。將龐大的知識寫入腦中,所產生的負荷不亞于在A卡上跑3A級的單機游戲大作,不斷涌入的信息量,讓陸舟感覺頭皮上就好像爬過了一千只螞蟻。 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系統將這些知識灌輸進他的腦中之后,并不僅僅只是給他一個答案而已,處理數據的過程也一并被寫入了他的記憶中。 對于一個學渣來說,這些過程可能和廢紙沒什么區別,僅僅一個結果就足夠了。但對于對量子色動力學有所了解的他,卻可以輕松消化這些知識,并將其變成自己的。 如果說五分鐘前的他,面對著這些數字、字母毫無頭緒的話,現在的他已經知道該如何下手,該如何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 眼見陸舟已經找到思路,正在進入狀態,嚴師兄也就沒再管他,放心地處理起自己手上的工作起來。 就在這種默契的分工合作下,時間從五月初變到了五月下旬,陸舟也總算是處理完了那海量的數據。 然而光這樣還是不夠的,只有完成最后一步的繪圖,將所有的數據反饋在一張圖表上,才算是徹底完工。 這張圖被稱為Dalitz圖。 圖中的每一根線,都代表著一撮屬于物理學家的頭發…… 盯著電腦屏幕,陸舟一邊拿著筆在草稿紙上算著,一邊時不時敲下鍵盤。 看著那往復震蕩的圖像,他忽然開口說道。 “我忽然知道為什么普林斯頓的畢業生,最后大多會在華爾街見面了。” 同樣在處理數據的嚴師兄,打了個哈切,隨口問道。 “為什么?” “你不覺得這玩意兒就像股票的K線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