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送死你去-《假太子逆襲南明》
第(1/3)頁
達圖的官職為牛錄額真,其滿語原義,是為大箭之主之意。
這個單位,亦為滿州最基本的軍事單位。在滿清的軍隊中,軍中士兵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守兵、步甲、馬甲。普通的滿州男性,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參加一次考試,達標便為守兵,接著是步甲,再后為馬甲。馬甲上為撥什庫,以馬甲內的優勝者選任,漢人稱其為領催。撥什庫上為代子,又稱分得撥什庫,就是后世滿清的驍騎校。分得撥什庫再往上則是牛錄額真,便是后金一牛錄三百兵之首。
在中軍旗幟的兩邊,分別有騎馬的白擺牙喇兵10人,也就是俗稱的白甲兵,也就是后世滿清的護軍營軍士,他們一色的如銀般閃亮的涂白漆亮甲,頭戴黑色暗盔,盔上高高紅纓,背上有火炎邊旗一桿。這些白甲,屬于韃子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每個牛錄之中,才不過十幾二十人。
這10來個白甲兵由兩名分得拔什庫分別統領,這兩人身上盔甲與白擺牙喇兵相似,唯一區別是他們的背上插著外型更大的斜尖的本色旗。此時的他們,作為達圖最為貼身的護衛,緊密簇擁在他身邊。
在白擺牙喇兵后前,則是50多名騎馬的馬甲騎兵,排成較為稀疏的后陣,人人皆披鐵甲暗盔,帽纓為黑色,手持虎槍或長柄虎刀,由兩名壯達統領而行。
馬甲騎兵后面,則是裝備更差一點,人數約有200名的步甲騎兵。
這些步甲騎兵,大都身穿打著大大的銅泡柳釘的棉甲,少部分人身著普通鐵甲。這些步甲騎兵,按清軍規制,是由那些盔上黑纓,身上都有方二尺的背旗一桿的拔什庫統領。
一個牛錄額真,手中不過三百兵馬,所以再后面的騎兵,就不是滿人部隊了。
緊跟著滿州騎兵后面的,是外藩蒙古韃子的四佐小隊,約有兩百余人。
自皇太極征服蒙古諸部后,編審喀喇沁、奈曼,傲汗等部共得壯丁七千八百三十名,組編成蒙古八旗,具體編制與滿洲八旗類似,同樣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一百五十箭丁為一佐,五十丁為一馬甲。從此之后,這些蒙古兵,便一直隨著滿清攻伐征戰,成為其手下最為忠誠的仆從軍。
當然,除了這八旗蒙古外,還有外藩蒙古三旗,由前來投靠的外喀爾喀諸部蒙古,土默特部與投降的插汗部組成,由于這三旗人數較小,故都是小旗,所以他們的編制與八旗蒙古略有不同,皆是五十丁為一佐,十丁為一馬甲。
這些外藩蒙古騎兵的旗號盔甲,倒也還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沒有被滿州人同化,他們一個佐隊中,皆是一名騎兵舉著黑纓大坐旗一桿,將領俱戴紅纓帽,內穿柳葉明甲瓣子盔。普通兵卒則只戴紅纓帽,無盔甲,明人稱其為紅纓韃子。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广宁县|
香格里拉县|
夹江县|
嘉祥县|
仁化县|
黔江区|
离岛区|
南川市|
伊春市|
东乌珠穆沁旗|
齐河县|
佛学|
巴东县|
莆田市|
宜兴市|
兴和县|
澄江县|
新密市|
临漳县|
南昌市|
勃利县|
乌什县|
延津县|
鞍山市|
茂名市|
涿鹿县|
桐柏县|
彭阳县|
余江县|
石阡县|
弋阳县|
铜梁县|
鄄城县|
合川市|
江源县|
中方县|
静海县|
南城县|
涡阳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