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蕭琦當然不會黑燈瞎火的帶著五萬騎軍,去進攻拜占庭帝國十萬人的大營。 倒不是不能戰勝他們,而是蕭琦覺得沒那個必要。 畢竟人家早就扎好的大營,一切防御措施都是有的,雖然這些損失蕭琦承受得起,但是有減少損失的辦法,為什么不用呢? 中華幾千年來的戰爭文化,讓蕭琦很自然的就想出了兩條。 第一,攻其必救。離這邊拜占庭大營沒多遠的輜重大營,肯定是這幫家伙會玩了命去救的。 第二,就是所有華國人都知道的,圍點打援了。 蕭琦將自己所帶的這五萬騎軍,分出一萬來,命他們去佯攻距離這邊大營十幾里外的那座輜重大營。 他自己則帶著剩下的四萬騎軍,埋伏到了大營距離輜重營三分之二路程的地方。 這樣那邊大營得到這邊輜重營被攻擊的消息,等大營的軍兵一路跑將近十里,體力絕對已經下降了很多。 屆時自己帶領這四萬騎軍一路沖殺,這出來救援的拜占庭的士兵絕對沒幾個能活著逃回去! 蕭琦并不擔心他們有太多騎軍。 因為他知道,拜占庭帝國的軍費并不多,一個拜占庭的帝國軍團,甚至連四千騎兵都養不起。 先頭部隊那一萬騎兵,基本上就是這十五萬軍隊中,絕大多數的騎兵了,即便這邊大營中有騎兵,人數也絕對不會超過四千。 在選好伏擊地點休息了一下,給戰馬喂了些草料和水,一萬佯攻敵人輜重大營的軍兵就出發誘敵去了。 蕭琦也將這四萬騎軍分別隱藏在大路兩旁的樹林中,只等著這邊的戰斗打響,他們好伏擊那邊趕著來保護賞金的那幫拜占庭帝國的雇傭軍了。 雖說這次是遠離大宋本土,在遙遠的萬里之外,跟以前了解甚少的歐洲人第一次開戰。 但對于蕭琦這樣有著前世記憶的人來說,簡直就像開啟著上帝的視角開戰一樣。 東方兵法中不是有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么? 蕭琦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甚至到了明察秋毫的程度。 前世無論是從電影還是歷史資料中,讓蕭琦知道,現在的歐洲人作戰,殺傷力最大的遠程兵器并不是弓箭。 而是比弓箭射程近了很多,但是殺傷力巨大的短矛和戰斧。 他們會在雙方大軍相互沖陣,相距二三十米開外的時候,開始互相投擲短矛和戰斧來有效的殺傷對手的有生力量。 被弓箭射中,很少有人一下就被射中要害喪命或喪失戰斗力,而被短矛或戰俘擊中,絕對會喪失戰斗力,而且死亡率非常高。 因此,蕭琦下令三萬常勝營軍兵下馬,沿著大路兩旁的樹林埋伏在長達兩公里的道路兩旁。 剩下的一萬騎軍隱藏在遠處,不許貿然出擊,只有在這三萬埋伏在大路兩邊的士兵,將敵人徹底擊潰,慌亂逃回大營的時候,才可以沖出去砍殺他們。 之后那三萬負責伏擊的三萬軍兵騎上戰馬,隨著沖殺敵軍的一萬常勝營,一起銜尾追殺那些拜占庭帝國逃跑的士兵。 很快后面拜占庭帝國的輜重大營就冒起了火光。 當然,這火不是常勝營士兵放的,而是拜占庭帝國的輜重營在遭到了攻擊時,向不遠處的拜占庭軍隊大營發出的求援信號。 這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和那些雇傭兵之間互不信任,才會有的奇葩事。 按說輜重營中有著大軍最看重的賞金和糧草,應該進入大營才算最穩妥。 可是拜占庭帝國并不信任這些雇傭軍,怕他們拿了錢不干活。 就像雇傭軍不信任他們,擔心打完仗原來說好的賞金拿不到,必須在開戰前讓拜占庭帝國拿出賞金一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