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今時今日,大明與建奴的實力差距,雖然已經不能用鷸、蚌來形容,憑著林丹汗的實力,也不是漁翁,但卻是這個意思,若大明在遼東的損傷過于嚴重,勢必會引起林丹汗的覬覦,窺視遼東之地。 因此,不難想象,垂死掙扎之下,若是建奴真得魚死網破,就算大明真得將其滅國,最終受益的也只會是林丹汗,大明依舊沒有解決遼東之患,只是由女真人換為了蒙古人而已。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現在的林丹汗,不僅依舊野心極大,更是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就算他不窺視遼東之地,若是一統蒙古各族的話,危害性要遠超過建奴。 畢竟,與建奴不同,蒙古人的人口規模更大,騎兵的戰力并不弱。 最為關鍵的是,蒙古人的地盤更大,更加廣袤,遍及大明整個的北方邊境,長城的任何一個關口,都是他們可以攻擊的一點,自然而然地,一旦對手換做蒙古人,大明的防線將會增加數十倍,軍費也會隨之飆升,而建奴卻只是在東北一帶。 何況,朝廷的整飭軍備,加強邊防,修葺與加固北方的長城關口,才一年多一點,有一些邊關的城防還很薄弱,甚至于有一些長城出現了豁口,很容易被蒙古人趁虛而入,進入關內。 如此情形之下,怎可讓林丹汗趁勢做大,一家獨秀? 在眾人的腦海里閃過這些念頭之時,袁可立那語重心長的話語依舊在繼續,回蕩在他們的耳邊,引起一陣的思緒翻滾,感觸頗多。 “因此,在圍剿韃子之時,一定要留一個豁口,讓他們有著逃跑的希望,你們從后面追擊即可,但也不可孤軍深入,一切以穩為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