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62章 我祖上為國家流過血 許晴看到直播間的討論,再看看墻上的畫,也忍不住問道:“《送子天王圖》不是在rb嗎?” 陳國良笑道:“rb那幅,其實現在也沒有很確定,有人說是畫圣吳道子的真跡,有人說是宋朝的摹本,所以,現在還不好說?!? rb的那幅《送子天王圖》無印款,根據卷后南唐待詔曹仲玄的題語和北宋李公麟節錄的《瑞應經》,一直被認為是唐代吳道子的作品。但學術界對此仍是眾說紛紜。 說完,陳國良的目光再次凝聚在畫上。 這群人隱隱有點激動和期待。 要知道,這可是畫圣吳道子的代表作之一呀!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創新。 他善于從復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 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鑒,影響深遠,也就被后人尊稱為畫圣。 大家將目光轉向那幅畫。 圖分二段,前段有兩位騎著瑞獸之神奔馳而來,天王雙手按膝,神態威嚴。隨臣侍女態度安祥,武將則欲撥劍以防不測。人物雖多,表情各異,一張一弛,很有節奏起伏。 后段凈飯王抱著初生的釋迦,從姿勢看,凈飯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緊跟其后,一神驚慌拜迎,人物身份、心理、形態刻畫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畫中繪人物、鬼神、瑞獸二十多個,人物則天王威嚴,大臣端莊,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張牙舞爪,瑞獸靈活飛動,極富想象力而又畫得極富神韻。 “這是紙質的,唐朝的能留到現在嗎?”有人質疑。 “汗,兄弟,不要說唐朝的。只要保存妥當,就算是東晉的作品都能保存至今,比如小書圣王獻之的《中秋帖》等。” “唐朝的時候,紙張雖然已經很流行,但好像還是很多畫家用絹繪畫,也就是所謂的絹本,就連宋朝,似乎都還有很多畫家用絹作畫?!? …… 這時候,甄老終于開口說話。 “從紙張斷代來看,這應該是唐宋時期的。但具體是唐朝還是宋朝,需要進一步確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