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如題所示,新版本的舊燕書,出自阿備。 卷一: 太祖神堯大圣大光武皇帝,遼西令支人也,姓公孫氏,諱珣,字文琪,家世二千石。父晙,少為郡吏,短壽,留遺腹子,即太祖也。母曰孝莊文皇后劉氏,方娠,夢神龍鎖于井,井口覆碑。漢永壽二年,及產,復夢神龍破井,出而戲珠。文皇后之臨柳城,太祖時年四歲。有方士自言善相,謁文皇后曰:夫人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祖,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匡時定邦矣。比長,美姿容,雄儀態,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太祖少孤,為母所撫,愛敬盡于事親,故以孝名聞與郡中。遼西太守聞之,辟為郡中吏,事主計,左右咸曰能。漢熹平三年冬,太祖武皇帝年十八,遇鮮卑寇邊,將三十騎夜出盧龍塞,大破之,由是聲震河北。太守益奇之,時太祖從弟越亦于盧龍塞立功,從兄瓚為吏郡中,故與右北平太守共薦太祖三兄弟于大儒盧植門下以通經傳。 太祖與同門往洛陽,過冀州,眾皆寶車裘馬,前呼后擁,日行于官道,夜宿于郡中豪右大家,獨太祖曰:往來別處,不可不先存問風俗。乃行小道,入窮鄉,盡知地理虛實。道逢鉅鹿南和令崔敏者,為清河名士,見太祖,大驚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將來必成大器。愿以妻子為托! 至于緱氏山,適植拜九江太守,眾無人治,遂嬉戲無度,獨太祖兄弟苦讀如舊。后漢名臣光祿勛劉寬偶見之,喜收己之門下。數月,盧植自九江返洛,仍居于緱氏山。既身奉二師,常輾轉于洛中緱氏,執禮甚恭,未嘗有怠。宛洛士林,皆稱其德。漢熹平四年,議立石經,以植領修,太祖乃獻公孫紙并鉤識之法。 漢熹平五年元月,太祖行冠禮,劉寬端坐主位,盧植扶冠,蔡邕唱禮。同月,學成歸鄉。婁圭者,南陽名士,聞之棄家相隨。呂范者,太祖同門,素知太祖德行,私請為臣。 昔前漢元康年間,涿郡有大姓西高氏東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與牾,咸曰:寧負二千石,無負豪大家。太祖北歸,過河北,見民生艱難,復聞童子傳此舊謠于路邊,乃駐馬于側,喟然良久。婁圭韓當并在其側,乃避左右諷曰:天下崩壞,正當英雄用武之時也,君當勉之。太祖斥曰:田畝荒蕪,民不聊生,不思報國,何談己身?圭當并慚,乃退。 太祖年少,嘗與族兄弟品評洛中人物。越稱:許子遠兇淫之人,性行不純。瓚曰:傅燮耿直無度,必招殺身之禍。太祖曰:何其苛也?萬事萬物以人為本,人才難得,許攸雖貪,尤可用其智計;傅燮雖耿,尤可托以腹心。如是而已。瓚與越乃謝。越退而謂左右:吾兄虛懷若谷,知人善納,總攬英雄,求賢若渴,固成事也! 熹平年末,郡中驟遇鮮卑萬騎侵入,于柳城虜郡守母,載以叩郡治陽樂。太祖臨盧龍,又匯兵數千,當有所為也。然遼西廣闊,自盧龍出柳城三靈帝斂天下田,畮十錢,以修宮室,帝許之,乃加賦。詔至河內,太祖曰:十月方免,二月即加,此亂命也,使天下亂復生也! 同年冬,逢師故太尉劉寬薨,太祖以遺言辭河內守理喪,入洛。及面帝,盡言算賦事。不聽。出,謂左右曰:今日方知,上甚聰明,盡知天下虛實,但貪鄙無度,明知而不為,實無救藥矣。復曰:天下洶洶而無能為也,今日知何謂憂心如醉!太祖既棄職而走,遂遺衛將軍印綬于洛。靈帝從議,遣使追而與之。凡三次,乃受。太祖之心,自此興矣。 于回遼西之路,太祖居廣陽,稍傾,冀州刺史王芬以許攸為使,言廢立之事,太祖怒而斥之。及攸走,太祖夜臨星河而嘆,左右或知其意,俱勸:天子昏亂,遂令君侯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幽州鄉里被君恩德,愿必從之。當安居廣陽,率厲義徒,見有道而行之,以濟天下。太祖大嘆:天子固昏,然關西之亂,傅南容何辜?王芬之悖,冀州之,配曰:吾從衛將軍,如魚置水,豈臣私人乎?適朝歌令領振武將軍關羽援至,乃與共破之。 紹惶然不知處,復聞黑山賊于毒下鄴城,益驚之,乃驚中棄之屬去。及鄴復,又復前之無忌憚者,更略太行,使紫山賊等叢生。于是驅流民南去,期亂關中。太祖聞之,曰:袁本初四世三公,而實非一成事者!遂發兵征賊。 漢建安初,太祖至井陘討紫山賊張燕,眾五千,賊眾兩萬。及渡河立營,夜間哨騎回,言張燕大營炊煙不斷,屢屢見于月下,太祖遂知賊欲行淮陰分兵潛襲之故策。及召諸軍師相對,事倉促,眾士皆不知所為,太祖乃笑,自稱有策,明日即知,左右忐忑而走。翌日,太祖大會全軍,自毀營寨,斷浮橋,號曰破釜沉舟,發全軍向前,及谷中相逢,張燕半分其兵,只余萬軍,又皆雜眾,遂一戰而沒。獲燕首,降張晟,太行山賊勢遂平。眾始悟,乃盛贊曰:明公之策,實以項王之故策,臨淮陰侯之舊智也。太祖復笑,對曰:君等大謬,張燕分兵,其實孤注一擲,故名為淮陰故策,實為項王舊計;吾棄營向前,破釜沉舟,其實乃知敵方略,攻其弱也,故名為項王舊計,實為淮陰故策。且夫,韓信焉能負項羽? 漢建安元年八月,紹矯詔,起兵十萬,交攻太祖于冀州。 九月,兩軍相持于梁期。 十月,太祖至軍,即挫紹軍。然后約決期,定于三日。期至,二者并眾數十萬,列陣交于原野。效春秋時之事,先行視師禮。視師禮畢,又行致師禮,乃使紹部文丑幽州常山突騎別部司馬趙云陣前斗,斗數十合,云勝,丑于羞憤下死。禮畢,戰起,以太祖更多戰事,得其機,大破之。紹紹棄其輜重及卒,倉皇歸鄴。 漢建安二年,元月,太祖提數千眾進清河,許攸以五萬眾設伏之,困之。當是時也,太宗仁皇帝年十二,亦在軍中,太祖乃置太宗于膝上,故指揮若定,不為所亂,謂太宗曰:且觀諸長輩破賊!眾感而奮,遂破之。 二月,紹奔平原,猶敗之。東奔樂安,再敗之。 三月,紹走蓼城,太祖發兵圍之,于是驚懼死。河北遂平。 太祖既覆袁紹,入濟南,以界橋事不得已殺許攸一人,余者皆赦死,發陜州徒刑三載,青州人心遂安。俄而,復舉高密鄭玄為太常,建大學,行科考,建三長制,又開幽州民屯為戶,并均田與之,復設屯田于冀營青陜四州,攤口算于田賦,世稱救民涂炭,海內稱善。 七月,太祖既滅袁紹,平河北,乃移鎮鄴城,分州設牧,屬衛將軍府。 十二月,中原諸侯會南陽,議連而抗太祖也。 漢建安五年三月,太祖欲震中原諸侯,又以鄴下富足,起銅雀臺,以正與重俱置于此。 七月,豫州牧劉備使魯肅謁太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