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陰魂不散-《1911再造中華》
第(1/3)頁
李思明上臺之后,可是下了血本去修建鐵路,在他的全力支持之下,中國的鐵路里程在飛速的增加。早在1913年年初的時候,中國就修通了從呼倫湖到庫倫的鐵路,也就是克魯倫河線。在1913年年底,從張家口到庫倫的鐵路也修通了。這兩條鐵路的通車意味著中國對外蒙的影響力將極大的增強,外蒙想要搞獨立或者俄國想要在外面搞事,中國分分鐘可以通過鐵路將強大的軍隊調過去,把他們屎都給打出來!
然后就是在1914年5月上旬,京廣鐵路長沙到廣州段通車了。這一路段的通車意味著京廣鐵路全線貫通,理論上中國人在廣州上火車能在半個月之內跑到哈爾濱去,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當然,如果武漢長江大橋能夠通車,這一時間還會大大縮短。所以現在全國人民都高度關注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的進度,期待著這兩條大橋早日完工,他們真的不希望長江變成一道天塹,嚴重阻礙南北鐵路交通。
成都到武漢的鐵路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由于湖北跟四川之間隔著崇山峻嶺,工程難度很大,這條鐵路工程進展比較緩慢,但是很堅決。這條鐵路一旦修通,“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將永遠成為歷史,四川再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思明身為國家元首都這么喜歡修鐵路,下面自然有一大堆人滿懷熱情的投入到鐵路事業之中以討好他。在他的影響下,各省都掀起了修建鐵路的熱情,一來可以討好這位年輕的元首,二來嘛,一條鐵路確實可以大大促進自己省內的經濟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這種名利雙收的好事誰不想要?就連云南、貴州、青海這些省份都嗷嗷叫著要求修鐵路,這讓炮哥這個鐵路部長深感欣慰,認為自己修建十萬英里鐵路的宏圖大愿出現曙光了。
等到他實地考察了一下這些省份的山川地理之后,立刻就深受打擊,認為十萬英里的鐵路的宏偉愿景離他越來越遙遠了……那種鬼地形別說修鐵路了,修條公路過去都難過登天!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很難看得到云南、貴州、青海這些省份通火車的了!
除了鐵路,公路里程同樣在快速增加,雖然目前中國的汽車并不多。李思明上臺之后不久就出臺了一個龐大的公路修建計劃:他要把過去的驛道全部換成公路,用寬敞而平坦的公路把整個國家都給連接成一個整體。他可不是放空炮的,這幾年他每年都要播出大量的資金去搞公路建設,江蘇,安徽、山東這三個省份成了示范點。每年都有海量的鋼筋水泥被砸到這三個省份,變成一條條寬敞的水泥公路,極大的改善了這三個省份的交通。哪怕是沒有汽車的老百姓也能因為這些公路而大大受益:在水泥路上趕馬車可比在土路上趕省事太多了。
更別說中國的公路交通事業也在進步。過去三年,中國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車廠,并且在今年四月份生產出了第一輛卡車和第一輛公共汽車。拖拉機啥的就更別說了,早在去年的時候,中國拖拉機廠就已經交付了五十輛拖拉機。在那些公路上,最常看到的并不是汽車,而是拖拉機。每當這些拖拉機駛上公路的時候,負責保養公路的工作人員總是眼皮狂跳,發自內心的有一種將它們攆走的沖動:
把公路壓壞了咋辦?
當然中國現在還不富裕,修得起水泥路甚至柏油路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江蘇這個全國最富的狗大戶是沒問題的,山東、安徽就差很多了,目前修的主要是夯土公路。所謂的夯土公路,說白了就是先整好路基,然后運來黏性較好的泥土鋪上去,用壓路機反復的壓,蓋一層土就壓一層,直到將路面壓得跟鐵板一樣硬為止。這種公路的使用壽命自然不能跟水泥路和柏油路相比,但好在便宜,中國要鋼筋水泥可能不多,但是要泥土那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且這種公路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翻修的時候不會產生大量無法回收的垃圾。在翻修的時候,了不起就是將歷土路面粉碎,然后澆上水增加黏性,重新用壓路機壓一遍。像水泥路和柏油路就不行了,得把整個路面都給粉碎然后裝車走,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很難處理,只能找地方堆放,難以回收。
其他地方見夯土公路不錯,也紛紛有樣學樣。夯土路嘛,過去幾千年一直是這樣修驛道的,熟得很,一點技術難度都沒有,無非就是現在修的路面比較寬敞,技術指標比較高而已,小意思!
總之,中國的基建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分到田地的老百姓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等關乎他們自身利益的項目中來,他們是真心認為這是在建設自己的家鄉,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被迫服徭役。而在這個過程中又產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遠比種田要高得多,十分搶手。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當然,也有不好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东兴市|
新田县|
内丘县|
辽阳市|
鹤庆县|
堆龙德庆县|
平昌县|
綦江县|
葫芦岛市|
监利县|
合作市|
依兰县|
崇礼县|
道孚县|
花垣县|
丰原市|
楚雄市|
唐海县|
苏尼特左旗|
永顺县|
海城市|
汉源县|
永修县|
四会市|
湟源县|
黄石市|
玛多县|
道孚县|
天长市|
贵南县|
衡山县|
忻城县|
察隅县|
湟中县|
三台县|
宁晋县|
澜沧|
河曲县|
宁阳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