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很早以前,曹柘就一直在構想,如何讓整個世界的人,人人都可以習武,人人都可以練功? 然而這個問題,很難有答案。 因為練武本身,是需要消耗精力的。 就像少林寺的羅漢拳,宋朝太祖所創的太祖長拳,都屬于普及率極高的武功,并且有著十分可觀的上限,如若練到一定層次,依舊可稱為一方高手。 這些普及度高,并且難度一般的武功,為什么還是做不到完全普及?并且從宗門、世家、豪門走出去,走到鄉野田間,走入尋常百姓家? 除了因為尋常老百姓不識字,沒有師父領進門教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百姓的肚子里沒有多的食物,日常的氣力,用來勞作已經是超負荷運轉,哪里還有時間、精力、體力,練習武功? 站在所謂武林高手的角度去看待百姓消極習武,就像是富豪們鄙視九九六的普通上班族,不懂得利用空閑時間提升自我一樣。 帶著一種‘何不食肉糜’的階級傲慢。 在這種傲慢下,能夠戰勝自我,努力挑戰階層,跨越階層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不過是在原本的苦難中輪回。 習武練氣,就是一個煉精化氣的過程。 從天地之中采集元氣,以補足自身當然也可行。 正如九陰真經開篇所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正是強調自天地之中獲取養份的精要,以損耗天地之氣的方式,來蘊養自身的不足。 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武功,無一不是當世界絕學,且對各方面的素養要求極高,又絕不是平常百姓可以做到的。 游歷天下三載,曹柘做過了各行各業,了解了底層百姓的生活,也便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了千變萬化的各類簡單武學。 這些武學,看似各有對應,可以依照不同的職業,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轉換方式。 比如說書人專用的《擴音功》以及《提氣功》,主要追求的就是一口真氣的連綿不盡,以及以內力釋放聲音,讓聲音變得更加洪亮、清晰。而漁家專用的《水行訣》和《化濕功》,則是借水修行,內力更偏重水相,能提高修習者水下的運動能力,對濕氣的抵御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前者與后者,作用、功效可謂南轅北轍。 然而,它們卻有著極其相似的內核。 那就是‘省力’以及‘儲能’。 曹柘的這些簡單武功,出發點不在于如何快速變強,而在于幫助百姓們,解決生活、生產中,一些工作、勞動的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