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 丞相馮去疾,那可謂是秦國多年的老臣,也一直受到嬴政的信任。 “陛下,臣收到消息,這咸陽城中一直有人在非議陛下所作所為。” 嬴政聽了,自然面色不善。 “既然明知是非議,亟當除之。” “可議論此事之人,非鄉野黔首,而是朝中諸大儒。” 儒法之爭,沒完沒了。 但是這樣頻繁的內斗,其根源又在哪里。 或許早在春秋時期,從孔孟發揚儒家時,他們已經給出了答案。貴族的力量在漸漸衰落,而庶民的力量在漸漸被人重視。 馮去疾曰: “儒生于太學廷議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又在私下議論,指責陛下心術不正,也根本無德,無以配三皇五帝之稱號。” 嬴政聽了,自然震怒。 憤怒就像是嬴政的影子一樣,他走到哪里,這影子就跟到哪里。 “汝以為當如何?” 馮去疾對曰: “法貴一。朝中諸大儒,實則多出自齊魯之地,為陛下愛才所以納入朝中。儒生自然宣揚儒道,縱使是陛下罷黜百家,但是李斯死,政令名存實亡,儒生復起。臣以為,儒家之道,實為陛下君主專制之大害。儒與法,兩者不相容,若要存法,必須廢儒。” 扶蘇覺得,這個時候,他不能再沉默了。 若不是為了茍到上位,他不想暴露自己的想法。 得罪朝中的法家大臣,對他沒有好處。 但是歷史都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改了他。 “今之秦國,囊括昔日七國,而七國之中,幾人頌法,幾人稱儒。孔子周游列國,七十二門徒,孟子宣道,揚名天下。儒家雖然不切實際,但是卻一直都是百姓向往的。” “治國必要以法,為何不披以儒家之衣。我秦鐵騎踏遍萬里天下,留的是殘暴血腥之名,我秦國為何不換身衣裳以見天下萬民。法家之術固善,但是究其根本,不過是君王權術。若非皇帝,誰人可以治國?治國之要術,并不以儒家之道義相違背。” 說白了,法家就是集權統一,儒家,這個時候的儒家,要平等不平等,要民主不民主,塞什么東西進去,旁人都覺得是香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