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嬴政還真是身在暮年,壯心不已。 對內郡縣,對外分封。 嬴政玩不轉這個的。 現在的秦國版圖,只是之前六國版圖的總和,扶蘇想過要擴張版圖,只是他自然有他的辦法。 最關鍵的是,秦國的耕戰體系才剛被瓦解掉,百姓正被固定在土地上。 中國古人的智慧,簡直是讓人頭皮發麻。 龐大的疆域,落后的交通,若要維持國家的形態,就依靠宗法制。 而這套宗法制的關鍵,就在于宗族血緣關系。 如果沒有宗法制這樣龐大的體系作為軟件,像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在交通落后的時代,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轉變。 而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之中最為適合宗法制這套體系的。 或許歷史沒有選擇,但是凡選擇過的,皆為精華。 這是扶蘇早在一開始提倡全國實行儒道教學的根本。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秩序井然。 這就是儒家提倡的。 儒家本身就是為王道服務的。 而且歷史也證明,儒家和宗法制,宗法制為骨,而儒家就是它的血肉。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早就被扶蘇一字不落的默寫下來,只是呈給嬴政,他對此仍舊保持審慎的態度。 秦國朝中的儒法之爭,主要在于大儒和法家之士這兩個集團之間的利益對抗。 拔掉李斯,還有別人。 馮去疾看著從前只是李斯的附庸,最大的倚仗是他兄長的功勛,沒想到,一朝輪到他為主人,做起事來也是這么絕。 法家集團的勢力還是在秦國內部穩固的盤踞著,這意味著什么,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不成熟嗎。 扶蘇為了這件事,陷入苦思。 對于一個地域龐大,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龐大國家,專制是維持國家形態的最有效方式。 而專制,就是一人專制? 或許延續歷史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新的時代,需要創造新的東西。 扶蘇這么想著,腦海里自然而然出現了一些全新的東西。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