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完這些,江千越松開雙手繼續前行,孫音離稍作停頓,然后低著頭緩緩跟了上去。 原本已經打開了話匣子,此刻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這一次,江千越沒有再說話,因為他知道此刻的沉默,是對孫音離最好的療傷慰劑。 誠如古小梅猜測的那樣,他主動出手醫治孫音離,其內在緣由并不單純。 這其中除了本能善心、打賭以及推出美食外,還有一個就是孫音離的病因。 抑郁的原因有很多,而孫音離的原因就在烏魁山身上。 他江千越雖不是小肚雞腸之輩,但也不是圣母大度之人,因此對于在集賢堂之事他一直記在心頭。 所以,后來就了解到了烏、孫兩家一些坊間趣聞。 原來就在不久前,烏魁山曾當眾羞辱過孫音離,自此以后孫音離就抑郁成疾,繼而又患了厭食、自閉之癥。 具體情況他雖然不清楚,但這件事情于公于私他都要幫上一把。 后來見治療有了效果,孫鞅便將其中來龍去脈告知了他。 原州司馬烏早光與孫鞅,既是同榜進士又是同窗好友,只不過后來兩人各自仕途選擇不同。 兩家可謂是書香世交,因此兩家晚輩走得比較親近,烏魁山幼年時曾在孫家生活了幾年。 正因如此,孫音離與烏魁山可謂是青梅竹馬,孫鞅也十分看中烏魁山的才學。 然而,或許是烏家官越做越大,使得兩家地位有了落差,又或是烏魁山才名遠播而眼高于頂,竟開始逐漸輕視起了孫家。 曾在一次花會上,烏魁山當著一眾文士歌姬,調侃孫音離無才無貌,尚不及一青樓歌姬。 這讓精心打扮參會的孫音離,頓時心理防御崩塌了,自此以后閉門在家,再也不與外人交流。 江千越雖然不知此次詩會,孫音離為何勇敢走出家門,但他想借此機會開導這個丫頭。 一個十幾歲的年紀,在他那個時代還是個孩子,為了一段說不清的懵懂情愫而抑郁,實在是得不償失。 詩會,自從有了詩的存在,便有了這種文人集會。 汐湖之畔,畫舫泛流。 十余艘小船前前后后地,跟隨在汐湖兩側的岸邊一路行駛。 時而接著人去到畫舫上,時而也載了人或是傳遞了詩作出來,如同小小魚兒伴隨的水上宮殿。 在詩會過程中,若是發生什么趣事,也會通過這些小舟傳遞上岸,然后再流傳于街巷酒肆與青樓楚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