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華未必有其他領主一樣的軍事能力,但張華的超前眼光,也不是一般古人可以比擬。 張華要求田吏對雜交實驗進行詳細記載,還要設置對照組,向這些人灌輸實驗意識。 通過雜交改良農作物品種,在一兩年內,甚至十年內也不見得有明顯成果,但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積累,總會誕生增產的品種。 雖說良種未必比得上化肥帶來的產量,但能改變一點是一點。 這些田吏和農民聽得一愣一愣,還是照辦。 張華為了提升糧食產量,還推行輪作制、休耕制,興修水利,改進農具,將種田進行到底。 不僅如此,張華還收集農家肥,專供農田使用。 就種田水平而言,張華的夏村勢力在這個世界可以排到前列。 陳宮、韓非、陳喬等文臣見張華關心農耕,還主動編排農作物的種植時間表,設立試驗田,修建灌溉溝渠,參與設計農具,養殖耕牛,進行科學種田,這些文臣的忠誠度無不提升。 但凡是大臣,也害怕遇到無能甚至是平庸的主公。 張華將農耕排在前面,夏村欣欣向榮,陳宮、韓非、陳喬等文臣更有干勁。 “此人確實是個奇人。” 蔣欽帶著一隊吳國弓箭手,參與搶收,見張華進行詳細規劃和改良農業,對張華有所改觀。 如果說之前蔣欽留在夏村,只是因為孫尚香的緣故,那么此時蔣欽算是刮目相看了。 不只是蔣欽帶兵收割莊稼,南唐后主李煜帶著私塾的學子前來幫忙搶收、晾曬糧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向來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李煜體會到農夫的辛苦。 李煜出身皇帝家,含著金鑰匙出生,首次參與農作,很快氣喘吁吁。 “如果陛下早日知道民生艱辛,農耕備戰,或許不會被宋軍擊敗。” 陳喬見李煜像是變了一個人,唏噓不已。 一般而言,第一代、第二代皇帝如果經歷過戰爭洗禮,大概率勵精圖治。 后面的皇帝長于宮闈,少了歷練,更加容易荒廢政務。 張華接連忙了三日,這才讓夏村的農業得以改良,走上正軌。 除了夏村,其他村莊的莊稼也陸續成熟,各個村落都在收割糧食,然后上交田賦。 收獲的糧食,五成或者六成歸官府所有,收入糧倉,以供士卒保護村莊,又或者用于明年賑災。 “喂,張華,我想要招募一批劍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