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心點,別弄斷了……你們爺倆真是有耐心,這么細的鋼條全靠手工打出來的?” 王鑫并沒遭到虐待,也沒挨批,他正趴在一副放大鏡跟前,拿著工具對那個圓盒子下毒手呢。把里面的各種小齒輪、小軸承、小鋼絲圈圈全拆了出來。 洪濤則趴在桌子另一側(cè),舉著放大鏡大氣不喘的盯著看,表情比王鑫還緊張。每拆下來一個部件,就用鑷子夾起來仔細看,口中不住的贊嘆。 剛才他不是發(fā)怒,而是驚喜過望所致。王鑫兜里揣的圓盒子是個鐘表,準確的說是機械表,用發(fā)條驅(qū)動、利用游絲和擺盤代替重力擺的機械表! 但和后世的鐘表不太一樣,它是十二進制的。表盤上有十二顆金釘代表十二個時辰,兩顆金釘之間有七根金絲代表八刻鐘,也沒有秒針和分針,只有一根金針,指在哪兒就是什么時刻。 早在金明池時期,洪濤見識過王大頭打造蒸餾釜的手藝后就和他聊過機械鐘表的問題。后來王大頭展示的手藝越來越精細,洪濤還很認真的建議,說他最好當個鐘表匠,不該當金銀匠。 王大頭認真了,覺得替兒孫多學一門手藝很必要,有段時間沒事就纏著洪濤要鐘表的設計思路和圖紙,沒事兒就偷偷琢磨。 洪濤是真沒指望王大頭能成功,同樣的建議和圖紙還給過猶太工匠,只當是個執(zhí)念,時間一長自己都忘了,沒想到真弄出來了。 洪濤會造鐘表?那是不可能的,他從來也沒干過這個行業(yè),甚至很少接觸。不過小時候他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對機械非常著迷,家里凡是和機械沾邊的東西都愿意琢磨琢磨。 和很多男孩子不一樣的是洪濤膽子更大,不光琢磨還動手拆。因為他有個動手能力同樣出色的老爹,以及老爹身邊那一群動手動腦能力更出色的大學老師。 小學期間他就拆過兩臺座鐘和兩臺鬧鐘,最開始連拆都拆不利落,往往搞一半就拆不下來了。姥姥姥爺發(fā)現(xiàn)了只是罵一頓,父親回來批評兩句,還得幫著把鬧鐘裝上,一邊裝一邊講原理。 這種縱容很快就轉(zhuǎn)化成了變本加厲,四年級左右洪濤就能熟練拆卸座鐘了,小學畢業(yè)前鬧鐘也被攻克,不光拆,拆完了還能裝回去,只是精度沒譜兒,不是快就是慢。 在這期間他還試過用電池和小電動機代替發(fā)條與重力擺驅(qū)動座鐘,折騰了好久以失敗告終。但老爹說這是好事兒,有想法就該想辦法實現(xiàn),不試試怎么知道對錯呢。失敗的過程就是接收新知識、糾正舊認識的過程。 可惜洪濤并沒把對鐘表的興趣持續(xù)太久,也沒立志去做個鐘表匠。當他接觸到更有意思的航模之后,馬上就把鐘表扔到了一邊,還偷偷拆卸鐘表里的齒輪去做航模的變速系統(tǒng),也算沒白感興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