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10章 逆境中折騰出轉機 盡管創業計劃很周全、愿望很美好,但是市場的變幻莫測,總會讓我們措手不及。 困難總會有,逆境是常事,這些都是生意人必須面對的情況。 逆境時,心態的鎮定、思路的果斷和行動上的積極做法,都會幫助你否極泰來,贏得希望和轉機。 敢折騰,也要敢吃苦頭 誰都知道,創業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不僅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更要舍得吃盡各種各樣的苦頭,方能苦盡甘來,取得成功。 創業過程中的“苦”有很多種,比如身體之苦、環境之苦、工作之苦、折騰之苦、挫折之苦、上當受騙之苦、血本無歸之苦等等。 對于這么多苦,你都要骨子里有韌勁、堅持與它們“死磕”到底,同時心態平穩,做事還要不急不躁,但凡能做到這兩點,也就沒有什么苦是你吃不下的了。 能賺錢的人都是能吃苦的人,想要創業成功,僅有折騰是不夠的,你還得能吃苦,敢吃苦,學會以苦中作樂的態度去工作和生活。 身體上能承受奔波,心理上不懼壓力,事業上看淡起伏,創業中不畏艱險,如果真能做到這種心境,還有什么錢不能賺到手呢? 波司登總裁高德康,就曾經歷過創業過程中的艱辛之苦。 那時候,高德康還只是個小裁縫,靠給上海一家服裝廠加工服裝賺錢,每天要從村里往返上海購買原料、遞送成品。 從村里到上海市區有一百公里的路程,高德康每天都要騎自行車跑一個來回,身體辛苦倒是其次,問題是折騰幾趟之后,自行車就受不了提前宣布“退休”。 沒辦法,高德康開始擠公共汽車,他背著沉重的包裹擠上擠下,累得滿頭大汗。 有時候,車上人聞到他一身汗臭味就受不了,硬是把他推下來,罵他“鄉巴佬”,有一次還把他的腰弄傷了……可是做生意就得要吃苦,龍門要跳,狗洞也要鉆,高德康只能硬著頭皮忍受各種委屈和痛苦。 正是憑著能吃苦、不服輸的勁頭,高德康將手中的波司登品牌做成了中國羽絨服第一品牌,自己也被貼上了億萬富翁的標簽。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苦其實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一個年輕的老板,在公司倒閉以后,對手下的員工們說:“我應該感到幸運,因為這次失敗是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我和大家都有足夠的時間從頭再來。 只有經歷過失敗、承受過痛苦,你才能對將來的成功感到踏實。” 之后,年輕的老板與追隨自己的員工一起積極打拼,幾年后又成立了一家公司,生意越做越好,沒有再犯曾經的錯誤。 在商場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小老板靠勤奮吃苦賺錢,中老板靠經營管理賺錢,大老板靠投資決策賺錢。” 在創業初期,吃苦就是事業生存的根本所在。 白天你可以人五人六地做老板,跟人談生意,到了晚上你就要殫精竭慮地思考生意上一系列問題,甚至要親自跑貨驗貨,跟工人們一起忙個通宵,找個地方就睡。 這是中國民營企業家早期創業的真實寫照,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他們才能在資源奇缺、政策不扶持的情況下,迅速將生意規模做大做強。 創業階段吃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體力行,放下老板的架子,像普通員工一樣多干活多折騰,這樣既能節約人力成本,又能及時了解客戶需求、市場行情等。 更重要的是意志力和抗壓力方面的訓練,使自己能夠以從容不迫的心態,面對一切可能出現的商業危機和挑戰。 武漢萬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長羅云遠,可以稱得上是創業時“吃苦在前”的典型代表。 1987年,16歲的羅云遠身上只帶了100多元錢就獨自去武漢闖蕩。 到了武漢,除去路費他身上只剩下幾十塊錢。 最初的幾天,羅云遠天天吃面條,到最后兩三天都沒有錢買東西吃。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一位好心老鄉的幫助下,羅云遠租了個門面,從其他老鄉那里借了一部分東西,一間不起眼的小雜貨店就這樣開張了。 羅云遠最大的優點是能吃苦、敢折騰,憑著這兩點他把勉強糊口的小店做到了年收入幾十萬元的程度。 生意做順了以后,羅云遠的顧客越來越多,多數顧客來自周邊的縣城,喜歡討價還價。 羅云遠不愿意與這種人打交道,就請了一個朋友幫他打點生意。 沒想到羅云遠所托非人,幾個月后那個朋友將羅云遠的大部分貨款一次性“卷包”走人。 好在羅云遠并不氣餒,自己力挽狂瀾、苦心經營,使生意慢慢恢復了元氣。 當然,他不滿足于一年幾十萬的收入,主動尋找商機,在武漢民生路與一個臺灣商人合作,開發了華中五金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 從最初走投無路時在武漢街頭餓了三天的窘境,到現在參與投資占地一千多畝、首期投資2億元的武漢溫州工業園區,羅云遠的經歷真像是坐過山車一般低開高走,他一路吃苦換來了事業的發達,最終成為財富的主人。 浙江人施仲謀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商人,他出生在浙江義烏一戶貧困的農家。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施仲謀從小就極為懂事,并且謙虛好學,小學時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是迫于家庭原因,施仲謀小學畢業后就輟學在家放起了牛,成了名副其實的放牛娃。 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施仲謀還經常干農活,喂豬、打柴、放羊、翻地,你能想得到的農活他幾乎全干過。 此外,每天為了掙幾元錢,他還翻山越嶺走40公里的路,挨村挨戶地賣豆腐腦。 有時,他餓著肚子到山上背樹枝換錢,回來時身上全是一道道劃痕……后來,施仲謀在跟老師學了幾年建筑工程后,竟然在三年內組織了幾百人的建筑隊,獨立承包建筑項目。 就在他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合同單位突然違約,使包工隊受到了不公正對待,施仲謀一氣之下將建筑隊承包權交與別人,自己只身出去闖蕩。 1979年,施仲謀靠著六年來打工省吃儉用攢下來的400元錢,只身跑到了溫州永嘉,推銷起針頭線腦之類的小商品。 第一次進貨,他往返于義烏與永嘉之間,一來一回就是三天,走了400多公里路,賺了將近100元錢。 這一次成功折騰,激發了施仲謀的商業決心,也讓他明確了自己今后的追求方向。 不過,上天似乎總是在考驗施仲謀的耐性,前四次經商他總是開頭一帆風順,到最后兩手空空。 第一次,施仲謀籌集800元錢,從義烏折騰到廣州,從廣州折騰到溫州,又從溫州折騰回義烏。 整整半年時間,他風里來雨里去,靠小商品零售批發,賺了近2萬元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沒想到,在回家的火車上一覺醒來之后,施仲謀發現身上的2萬元不翼而飛了。 半年來的心血就這樣全沒了,換作是誰都無法接受這一事實。 施仲謀默默無語,心中五味俱全,他攥緊拳頭默默地扛下了這份痛苦,既沒有流淚,也沒有氣餒,心里面只有再干一次的沖動。 回家調整一段時間后,施仲謀向同鄉借了900元,開始第二次經商。 這一次,施仲謀買了一張全國地圖,背了三個大包,里面裝滿了項鏈、頭花等小商品,走廣州、闖大連,辛苦的足跡遍及全國14個省區:烈日下叫賣,大雨中穿行,餓了吃5毛錢一碗的素面,累了睡2元錢一晚的旅店。 一路走一路賣,一個月下來,賺了不到1000元,最后還被某地工商局罰掉950元。 施仲謀只好返回老家。 沒呆多久,他再次出發,之前的困難似乎壓根也沒影響到他在商海中前進的步伐。 1981年,施仲謀籌集了3000多元錢,將義烏的小商品帶到廣西南寧、福建石獅、廣東汕頭等地去賣。 半年過去后,他用賺來的1萬多元錢都買了雞毛,準備回家制作成工藝品。 不料,雞毛全部被鐵路部門沒收,施仲謀身無分文地回到義烏。 “多困難的日子都會過去,只要自己身不倒、心不死,就一定能夠站起來!” 在三次失敗之后,施仲謀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 1983年,施仲謀第四次外出經商,這一次,他選擇了貴州遵義。 本來在當地的小買賣做得紅紅火火,但是因為進貨上的一字之差,5萬雙“農田鞋”變成了“農田襪”,不僅虧掉了所賺的2萬元,還欠下貨款近3萬元。 屢戰屢敗的施仲謀,已經毫不在意了。 他覺得,一無所有就更加不用怕了,你越失敗就越接近成功。 從遵義回到義烏后,施仲謀借款從廣州買機器,辦起了家庭塑料廠。 依靠義烏這個全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平臺,再加上自己不服輸的吃苦勁頭,施仲謀的小塑料廠生意逐漸紅火起來。 到1985年下半年,施仲謀不僅將之前欠下的債務徹底還清,還成為不折不扣的萬元戶。 1987年9月,施仲謀來到烏魯木齊,開始了天山腳下的經營之路。 當時烏魯木齊的經濟相對較落后,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施仲謀從廣州進貨,改做電子表生意。 由于“義烏農民特大走私案”的小報報道,使得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專門下發文件調查。 此事折騰了整整半年,施仲謀直接損失掉十萬多元。 好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及時吹到新疆,以施仲謀為首的義烏個體戶得到了義烏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施仲謀根據義烏第三代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特點,決心將新疆市場搞大。 他以義烏、烏魯木齊、霍爾果斯、阿拉木圖為連接點,形成一條暢通的小商品批發線路,將產品通過這一渠道推向國外。 于是,“新疆商貿城”的項目很快上馬,引進了當時先進的管理方法、經營模式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開發思路,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飛速發展,攤位價值由最初的4000元飆升至上萬元。 如今,“新疆商貿城”穩居西北小商品批發市場的頭把交椅。 從初涉商海時屢受磨難,到如今在天山腳下功成名就,施仲謀二十二年的奮斗歷程,全都濃縮在了“吃苦”的兩個字里。 正因為他敢吃苦、不懼失敗,才最終換來了一份“成功”的事業。 在遭遇屢戰屢敗后,每個創業者更要像施仲謀一樣屢敗屢戰,絕不氣餒,向命運不斷地發起挑戰。 正所謂:先吃大苦,后賺大錢;今朝辛苦三五年,將來幸福五十年。 以積極心態對待壞消息 晚飯時,老劉一臉愁容地回到家,妻子見狀忙詢問緣由。 “唉,別提了,實話告訴你吧。 前些日子,我看咱家的水果店生意不景氣,就想自己再找個項目賺錢。 鄰居大徐說他看中一個項目挺好,建議我去做。 我當時腦子一熱,只想盡快來錢,自己拿了2萬元,又管大徐借了5萬元,去投資搞那個項目。 結果現在生意賠了,不僅自己的錢拿不出來,還被大徐整天打手機要債。 今天,大徐給我下了最后通牒,限我一周之內立即還錢,你看這事可怎么辦呢!” 老劉妻子聽完丈夫的話,強壓著怒火說:“怎么說你好呢!這么大的事,你當初怎么一個字也沒跟我提呢? 為什么做事不動動腦子,被人一忽悠就頭腦發熱呢!現在可好,咱家手頭這么緊張,哪能一下子還那么多錢呢?” 老劉聽完妻子的話,懊惱地抱住了頭。 “算了,現在著急也不是辦法!” 妻子安慰老劉明天再想辦法。 但是,老劉晚上吃不下飯,不住地唉聲嘆氣。 老劉妻子急了,狂敲鄰居大徐家的門,大聲喊道:“大徐,我們現在沒有錢,別逼人太甚!否則哪一天我們突然就失蹤,到時候你想找我們都難了!” 之后,老劉妻子回到床上,笑著對丈夫說:“看著吧,大徐今天晚上會比你更睡不著覺!” 是呀,不管遇到什么壞消息,咱們都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不能因為被別人追債就睡不著覺。 說白了,生意人就要有“沒心沒肺”的心理素質才行,天大的事壓下來,你要感覺跟自己沒有半點關系,只不過思維和行動上要積極想辦法。 創業中,謹慎決策、避免債務是重要的,但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到良好的心態對于創業成敗的重要性呢? 金錢既會帶給你物質上的快樂,也會同時增加你精神上的壓力和煩惱,它是一把雙刃劍。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投資失敗或者遭遇困境,但是人活一世,有些事你還是躲不過去的,難免要吃一兩次虧,上兩三回當,才能變得成熟起來。 面對壞消息,決不能怨天尤人、懊悔自責,我們要很快調整情緒,把煩惱轉移給別人。 這樣一來,你就能很快走出陰影,之后要么重整旗鼓、以勵再戰,要么從容思考對策。 正如高美餅干集團創始人瓦利·艾瑪斯所說:“不要浪費時間去擔憂,憂愁對事情毫無益處。 分析當下的情況并尋求解決辦法,任何事情都是有答案的。” 勇敢地面對債務,你會獲得尊重。 首先,我們不要心存僥幸之心,因為清償債務遠比躲債和賴賬更容易,也更能夠讓你獲得別人的尊重,畢竟老話講得好“無債一身輕”。 然后,你要盡快列出所有的債務清單,與每一位債主溝通協商,坦誠地將現狀據實告之,取得他們的信任后,再向他們解釋你的償債計劃,并最終達成不同的債務協議。 你要找到穩定的工作來源,積極尋求好的項目,將每個月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七留作家用,以保證家人的生活溫飽和衣食無憂,這也是你應當承擔的責任。 然后,老實地將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二分成若干等份償還給債主,堅定不移地履行還債的承諾,相信債主們都會理解并贊許你的誠信行為的。 最后,將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一儲存起來,積少成多,以備急需或者用于日后的安全投資。 無論如何,你永遠都要量入為出,約束自己的花費,即便是在還清債務之后,你也要堅持所有開銷不能超過收入的十分之七。 心態上,既要想辦法盡快清還債務,更要努力周轉自己的情緒,轉嫁自己的煩惱和憂慮,建議牢牢記住這四句忠告: 第一,一切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第二,天大的困難總有過去的一天; 第三,消極的情緒對改變現狀毫無用處; 第四,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把災難和痛苦留給你的親人。 我們要學會勇敢面對債務上的難題,以積極的心態想辦法減少損失,才會收獲克服困難后的寶貴經驗,對未來繼續創業充滿信心。 失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往往是隱含地告訴你最有價值的成功經驗。 有這樣一個故事:風沙過后,三只駱駝與它們的主人走散了。 面對茫茫沙漠,兩只小駱駝心中一片茫然,此時經驗豐富的老駱駝說:“你們還是跟我走吧,因為我以前在這里經常會迷路!” 一只小駱駝輕蔑地說:“老家伙,你這么愛走錯路,叫我們怎么能夠相信你呢? 說不好,這一次你又會害了我們!” 老駱駝從容地回答道:“我承認自己沒有‘老馬識途’的能耐,也不敢保證一定就能成功地走出沙漠,但是我經歷過很多次困難,所以心態上始終很平靜,既不會急躁也不會放棄。 更何況多次的失敗經驗,使我可以確定‘往那個方向走是錯誤的’。 因此,你們跟著我一起上路,走出沙漠的可能性會更大!” 兩只小駱駝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終分道揚鑣:一只小駱駝決定跟老駱駝走,另一只心高氣傲的小駱駝選擇自己獨行。 老駱駝領著小駱駝,經過三四天的艱苦跋涉,終于走出了沙漠,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而另外那一只小駱駝,卻再也沒有回來。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被“成王敗寇”的世俗法則所左右,不自覺地傾向于學習成功者身上的經驗。 因為他們的事業、他們的豪宅、他們存折上的許多數字,這些鐵一般的事實,都吸引著我們探求他們的致富之道。 但是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那些創業失敗者的慘痛教訓和經驗。 像比爾·蓋茨一樣由始至終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成功者都是經歷過許多次失敗之后,才能保持長久的成功狀態,最明顯的例子,要數折騰“腦白金”的史玉柱了。 在商海沉浮幾載或者幾十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你目前一無所獲、沒混出個名堂,就會被扣上“失敗者”的帽子。 但是,不要忘了失敗是最接近成功的一種狀態,不管是別人的失敗還是你自己的,只要能夠認真總結和記住失敗的教訓,那么你失敗的次數越多,就會越接近成功。 那些創業失敗者,大多都有商業頭腦和天賦,只是因為運氣或者細節上的問題,才會暫時遭遇失敗。 在內心深處,他們比任何人更渴望成功,因為他們可能見證過自己的股票一落千丈,家當和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這些血淋淋的慘痛教訓,會讓他們的腦子更清醒,行動也更加正確。 正如故事中的老駱駝一樣,失敗者不會教給你成功的賺錢方法,但是人家卻可以告訴你怎么做是錯誤的,是不能獲益的。 在風險重重的市場上,能夠避免損失其實就等于是在賺取利潤。 大部分失敗者在心態上的磨煉已經進入到寵辱不驚的境界。 經歷了那么多,他們已經學會了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任何問題,尤其是壞消息。 松下幸之助說過:“我從來都不信任那些沒有過失敗經驗的創業者!因為如果我把錢借給他,從概率上講,我豈不是很有可能成為他‘第一次失敗’的受害者!” 斯坦福商學院的伯納德·科克教授也認為:“如果一個人在35歲之前,經歷過多次失敗,那么我們認為這個人無疑最具有成功的潛質;如果一個人在35歲之前,居然沒有經歷過失敗,那么這一點就是很值得讓人擔心了!” 失敗其實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你的創業生涯中,失敗的次數能否少于成功的次數,失敗的損失能否小于成功的收益。 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