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更讓魏軍將士擔心的是,平原地帶原本就是騎兵的天下,以步兵為主的平北軍在一馬平川的東觀迎戰匈奴騎兵,難道不是以卵擊石嗎? 不過顯然這些將士的擔憂是多余的,曹亮之所以敢主動地進軍東觀,原來他早已經是胸有成竹,偏廂車的布署讓戰場上的形勢瞬間就得到了逆轉,看著匈奴騎兵在偏廂車陣外面跟個無頭蒼蠅一樣亂撲亂撞,魏軍將士除了感到好笑之外,對曹亮的布署佩服的是五體投地。 曹亮自始自終都是一副輕松的表情,因為他很清楚,偏廂車陣對付騎兵,是要比長槍陣更為可靠的辦法,長槍陣是有著很大弊端的,對付騎兵的沖擊比較有效,但對付弓箭就相對來說比較蒲弱了。 而偏廂車則不同,無論是近程的騎兵沖擊,還是遠程的弓箭打擊,它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的防守,只用敵人攻不破這一道防御,他們就無計可施。 馬隆正是利用偏廂車千里橫掃禿發樹機能,曹亮當然有理由相信,用偏廂車來對付匈奴人,絕對有效。 當然,偏廂車也并不是沒有弱點的,在戰爭之中,往往是一物降一物的,在現在戰爭中,號稱是陸戰之王的坦克照樣不是有反坦克導彈來對付它么。 而偏廂車最大的弱點就是機動能力弱,如果敵人能使用投石車尤其是重型投石車來攻擊的話,再結實厚重的偏廂車也扛不住大石塊的狂轟濫炸。 但讓曹亮比較慶幸的是,匈奴人并沒有投石車這類武器,自從匈奴人南遷到并州以來,朝廷對他們管理還是十分的嚴格的,自然不會讓他們有機會擁有投石車,床弩、攻城車這類型的重型武器。 而匈奴人自身也并不會對那些重型的機械武器感興趣,他們的軍隊的一貫發展思路還是以騎兵為主體,而且由于自內遷以來,匈奴人棄牧為耕或者是半牧半耕的狀況,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騎兵的發展。 和匈奴人全盛時期比起來,現在的匈奴人,早已沒有了當初那種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質,民風彪悍,桀驁不馴。 沒有投石車,單憑血肉之軀就想要破開曹亮精心準備的偏廂車陣,確實是有很大難度的,所以曹亮自然是有恃無恐,在現階段,匈奴人根本就沒有對付偏廂車的良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