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拓跋力微這一次進攻雁門,就是試圖想打開進入中原的一扇大門,所以這次進攻并非是試探性的,拓跋力微一下子調動了十萬大軍,幾乎占到了中部鮮卑的一半兵力。 按理說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事先就應當派出一支小規模的軍隊進行幾次試探性的進攻,來試一試魏軍的防御能力以及進入并州的可行性,但拓跋力微似乎并沒有那種耐心,他親率大軍長驅直入,顯然就是想著一戰功成。 匈奴人的叛亂給拓跋力微不小的啟示,讓他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茍延殘喘的匈奴人都可以在并州大地上掀起如此大的風浪,那么處于全盛時期的鮮卑人又怎么可能會輸于匈奴人呢? 正是源于這份自信,拓跋力微才沒有小心翼翼地采取試探行動,而是徑直地率領大軍來攻,他的目的,就是一鼓作氣地拿下雁門,繼而向并州的腹里推進。 匈奴人的叛亂之火已經是漸趨熄滅,魏軍已經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新的入侵之敵,所以拓跋力微不愿意再等待了,他認為,這一次的時機已經是最好的機會了,時不待我,如果再拖延下去,很可能連湯都喝不上了。 雁門關就在眼前了,拓跋力微遙望著這座關城,嘴角上掠過一絲讓人不易察覺的笑容,他沉聲地下令鮮卑軍發起進攻,一鼓作氣地拿下雁門關。 拓跋力微治軍極為地嚴格,他效仿漢人的軍隊,在軍中置戰鼓,利用鼓點來指揮軍隊的進退。 和那些草莽出身的鮮卑貴族不同,拓跋力微極為重視學習漢人的文化,他曾經聘請一些流落塞外的漢人儒士為老師,學習漢字和辭賦以及兵法,廣為收集漢人的書籍,據說在拓跋力微的軍營之中,專門有一座營帳就是存放書籍的。 他讀過很多的兵書兵法,對那些名家的兵法著作是如癡如醉,拓跋力微認為,想要組建真正的軍隊,單靠一身蠻力的勇夫是不行的。無論是匈奴人,烏桓人,鮮卑人,他們打仗憑借的只是匹夫之力,有勇無謀,和漢人軍隊作戰,往往會吃很大的虧。 想要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做出改變才行,只有效仿漢人軍隊的陣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鮮卑軍隊的戰斗力。 所以,拓跋力微在自己部落的軍隊中,首先嘗試使用鼓點來指揮軍隊作戰,提高軍隊作戰的一致性,盡管比起漢人的軍隊來有著不少的差距,但和那些習慣于游兵散勇作戰的胡族軍隊來,已經是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