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魏軍的大部隊想要過江,只依靠竹筏肯定是不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搭建浮橋。 從技術角度來講,魏軍搭建幾座寬度三里的浮橋是沒有什么壓力的,很輕松地就可以建造完成。 但搭建浮橋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魏軍首先必須要控制兩岸,否則浮橋還沒有建起來,就會遭到敵軍的破壞和阻撓。 所以這六千人的竹筏部隊,其實是承擔著一個搶奪灘頭陣地的任務,只有魏軍控制了一個有縱深的灘頭陣地之后,魏軍才有可能搭建起浮橋來。 也只有建起了浮橋,大部隊才有過江的可能,否則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羊祜對這一次的進攻十分的重視,光是花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反復地演練就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 在這段時間,吳軍早已經是如臨大敵,魏軍的隊伍部署在哪兒,他們就是如影隨行,死死地在對岸盯著,甚至連半夜的時間都會安排部隊進行輪守,就是為了防止魏軍在半夜的時候發(fā)起突襲。 其實吳軍的這個擔心完全是多余的,現在魏軍在操控竹筏方面還不嫻熟,到了夜里,江面上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加復雜,渡江的任務就得更為艱巨,如果在陸戰(zhàn)之中,或許羊祜考慮半夜進行偷襲的可能,但在這渡江之戰(zhàn)中,偷襲壓根兒就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如此之大的風險,羊祜肯定是不會去冒的。 對于這種要求技術,難度比較大的作戰(zhàn)方式,羊祜第一就是求穩(wěn),他不可能將士兵的性命消耗在無謂的戰(zhàn)斗之中,這從來也不是羊祜的指揮風格。 做為魏國的三大名將之一,羊祜并不擅長于行奇弄險,劍走偏鋒,他打仗素來是以正見長,行軍打仗,堂堂正正,無論進攻與防守,都是滴水不漏,別人很難從羊祜這里找到破綻,羊祜的排兵布陣,向來是無懈可擊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