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鳳行》
第(2/3)頁
這大抵是做海商的通病,須知做海上貿易,要么賺得缽滿盆滿,要么賠得傾家蕩產,骨子里沒那點賭性,是不敢涉足這門生意的。可陳浩卻從一個門外漢,到小有名聲,僅僅只花了幾年的時間。
這一切念頭不過是頃刻之間,陳浩也心知這種時候再做隱瞞就是找死,遂苦笑答道:“所謂商,本身就有趨利性。王妃大概不知道,因朝廷市舶司官員無能,我朝從立朝到現在,海上的生意已經被江浙、福建、廣州等幾地的富甲豪族瓜分得所剩無幾夷人喜歡大周的東西,從絲綢瓷器茶葉到一些手工制作的精細物件,一旦運回他們的國家都會遭到瘋搶。
“他們國家的許多貴族,甚至以能穿上我國絲綢做成的衣裳自豪。我們的商人每年都會從國內運出很多東西出海交易,因此換來大量的白銀和一些稀有的舶來貨。可到底我朝疆域遼闊,地大物博,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不過是奇技淫巧,能買得起的不過是些高門大戶。
“可王妃有沒有想過,為了大量織造絲綢和布匹,江浙一帶多少農田改桑,福建一帶又有多少農田變成了茶園?我朝太平盛世,除了邊關偶有戰(zhàn)爭,近些年一直太平,人口每年都在增長,可用來養(yǎng)活這些人的農田卻在日益減少,朝廷那么多官員,那個大員名下不是諸多田產,卻一文錢稅都不用交。”
陳浩越說越激動,忍不住站了起來:“就拿蘇州一地舉例,太平年一石米不過一兩二,豐收時更廉,現如今漲到十幾兩,會是這個價格是因為當年官員一直管控得當,其他地方估計已經漲到三十多兩了吧?就這,一旦某地有災,還是缺糧,那糧都去哪兒了?”
糧去哪兒了?
這些年鳳笙雖一直相夫教子,于魏王立場,他們必須沉淀下來,可朝廷上的事,她還是知道一些的。
朝廷對有功名在身的人,有優(yōu)免則例,從秀才開始,只要能考中功名,就能免掉一定數量的苛捐雜稅和徭役。
一個舉人可優(yōu)免一千二百畝地的賦稅,進士更多,有官銜在身還會次第增加。
一個舉人能有一千二百畝的田?
當然沒有,除過一些本身就出身大戶的人家,可時下有父母在不分家之說,宗族更是統(tǒng)治了縣以下的,這些朝廷監(jiān)管不到的地方,所以朝廷以宗族治鄉(xiāng)里。
而這種緊密聯合的情況下,就是但凡有一人中舉,同一宗姓的不用說,還有旁姓人前來投獻。甚至有的仗著家中權大勢大,欺壓普通百姓,巧取豪奪占了別家田產的。
看似不過一例,可大周有多大,各府州縣又有多少秀才舉人進士官員,這些都是在挖朝廷的墻角,填補自己的荷包。
當然,也有陳浩所說的原因,這倒是鳳笙曾經想過,卻沒放在心上的事情。
但還有一點,曾經她和魏王聊起過,卻是千頭萬緒冗雜太多,再加上魏王為了自保,一直避嫌不入朝,這件事自然無處著手。
那就是朝廷征繳賦稅的方式——折色。
所謂折色,就是折收本色。
用通俗點來說,就是種田的原本該繳米糧為稅,卻折合成銀兩或其他物品。但多數還是折成銀兩,只有當地有特產,例如某地多絲綢,方改為絲綢作為賦稅。
這樣的情形看似方便了賦稅的繳納,及運輸過程的便宜,卻滋生了折色火耗、淋尖踢斛等弊政。
這些情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變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成行,就好比這折色里的火耗,恰恰是許多底層官員用來補貼自己的手段。而這些底層官員為了跑官升遷,又把這些銀子送給了更高一級的官員。
也就是俗稱的冰炭孝敬。
哪怕是魏王,已經夠低調了,下面也沒少有人逢夏冬之際,送上冰炭孝敬。
當然你也可以不收,可已成朝中慣例,你想用人,用人難道不需要安人心?
也因此朝廷上下對火耗之事,小至一方縣令,大到三省六部的堂官,都是充聾作啞,佯裝無知。
因為動了這個,就是動了他們的荷包。
也因此不是沒人在朝堂上提及過此事,卻是宛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学|
遵义县|
和田市|
揭阳市|
蒲城县|
磐石市|
黄冈市|
金沙县|
康马县|
繁昌县|
固始县|
大竹县|
巫溪县|
聂拉木县|
平陆县|
繁峙县|
和田市|
芦山县|
大田县|
布拖县|
湘阴县|
临清市|
晋中市|
德阳市|
福安市|
油尖旺区|
双流县|
绍兴市|
区。|
济南市|
循化|
汝阳县|
阿克苏市|
凭祥市|
上饶市|
高雄县|
西盟|
通化市|
锡林浩特市|
贵定县|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