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語言是有“溫度”的。它可以像烈火一般讓人情緒激昂,可以像寒冰一般令人心生畏懼,也可如春風、如細雨,讓人感到安寧與平和。而語言的“溫度”往往是由內心的情緒所決定的,所以,要學會讓自己快樂,當內心充滿積極正面的情緒時,說出來的話自然也就更加悅耳動聽了。 好的話語,可以為心靈加溫 拳頭可以傷害人的身體,語言則可以直擊人的心靈。情商高的人之所以能擁有好人緣,正是因為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懂得怎樣說話才能讓別人聽得舒心,從而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因此,與高情商的人交往絕對是件令人心情愉悅的事情,你永遠不需要擔心彼此落入尷尬的境地,也不需要擔憂對方說出讓人進退不得的傷人話語。 有的人總是把高情商與虛偽、圓滑畫上等號,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虛偽、圓滑的人會為了獲得某些利益而說出違心的語言;而一個高情商的人則會為了考慮他人的立場與心情,用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真實的意見。這就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差別。 語言是有溫度的,而這種溫度正是來自于人的心靈。一個心中有溫暖、懂得為他人考慮的人,說出的語言同樣也是溫暖的,能夠給別人的心靈加溫。同樣的一句話,可以說得讓人不堪入耳,但也能說得讓人如沐春風,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用后者的方式來訴說,讓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溫暖和順暢呢? 蔣英是個剛從大學畢業(yè)進入社會的職場新人,她所在部門的頂頭上司是個為人刻板要求極其嚴格的女經理石小姐。石小姐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在公司里也算說得上話的人,因此即便是其他部門與她同級的經理,對她也都多了幾分尊重。 畢竟剛進入職場不久,加上本身性格也開朗活潑,所以即便在公司,蔣英也都表現(xiàn)得要比其他同事活潑一些,有時難免會顯得有些“不靠譜”,因此,她每周幾乎都會被石小姐拉去辦公室訓一頓,常常憋悶不已。 蔣英的表姐知道她的情況之后,便給她出了個主意:“我覺得你那個上司石小姐不是什么壞心眼的人,只是性格比較嚴肅,所以才會對你的某些做派看不順眼。而且她雖然教訓你,卻從來沒在工作上給你下過絆子,可見她是個公私分明的人。以后你就多說點好話,多在背后夸夸她,你們的關系一定會改善的。” 聽了表姐的建議之后,蔣英在同事面前開始經常說石小姐的好話,稱贊她是個有責任心的領導,工作能力一流。每次石小姐訓斥完蔣英之后,她也會誠摯地反省自己的錯誤,并感謝石小姐對她的指點。果然,漸漸地,兩人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蔣英發(fā)現(xiàn)石小姐身上的許多優(yōu)點,而石小姐有時也會對蔣英表示稱贊。 到年底的時候,蔣英不僅順利度過了試用期,并在石小姐的推薦下成為了公司第一個升職的新職員。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你愿意用友好的態(tài)度和美好的話語去與人結交,自然也能收獲相同的善意。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聽的話就如同拂面而來的春風一般,總能讓人心情舒暢,溫暖如春。 語言的溫度來自于人性的溫度,一個懂得體諒他人,為他人考慮的人,必然不會隨隨便便就說出傷害人的話語。心懷善念時,口中自然能吐善言。更重要的是,語言的力量是雙向的,當你總說一個人的好話時,不僅能讓聽到的對象感到開心愉悅,更重要的是,說得多了,這個人在你心中的印象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說話這件事其實真的很簡單,不需要花費多少力氣,就能說出不少流暢的句子。所以,不妨多說些好話,好的話語能夠溫暖他人的心靈,也能夠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豁達。 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才能說出溫暖的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在戰(zhàn)場上受了槍傷的士兵,在退役之后返回了家鄉(xiāng)。那顆敵人射入他身體里的子彈已經被醫(yī)生取出來了,但受傷的陰影卻始終徘徊在他的心頭。 回到家鄉(xiāng)之后,士兵逢人便要講述自己在戰(zhàn)場上受傷的事情,并且一遍遍把傷口剝開,好讓大家看到他傷得有多重。人們紛紛勸說他,讓他好好保養(yǎng)傷口,并且不要再去回憶那時的傷痛了。然而士兵卻依舊固執(zhí)地做著這些事情,絲毫不理會別人的勸說。 終于有一天,士兵被人發(fā)現(xiàn)死在了自己的家中,死因是傷口感染。所有人都知道,士兵的傷口原本早就應該養(yǎng)好了,可是他卻一直不停地繼續(xù)傷害著自己,所以,真正讓他走向死亡的并非是這個傷口,而是從來不曾放過自己的他。 人如果經常重復一個動作,那么久而久之,這種動作可能就會成為習慣;而人如果總是反復回憶,那么久而久之,就會加深回憶,不可自拔。在人類所有的情感之中,痛苦總是比快樂更加印象深刻,因此,很多人在擁有一段痛苦的經歷后,哪怕事情已經告一段落,在情感上卻總是難以擺脫的。然而,如果不能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去戰(zhàn)勝痛苦對我們造成的影響,那么終究有一天,我們會被自己的情感所擊潰。 重復痛苦并不能緩解痛苦,反而只會讓我們不斷加深對痛苦的印象和感受。就好像一道傷疤,不去觸碰,好好擦藥,終究會隨著時間結痂、掉落,即便不能恢復如初,至少也不會再帶來刻骨的傷痛。但如果我們總是忍不住去揭開這道傷疤,那么不管多久,它都是不可能痊愈的,反而可能會因為反復的傷害而造成傷口感染、流膿,無法愈合。 人這一生會經歷很多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的回憶也都在相應地增長、堆積。而飽經滄桑過后的人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一種在歷經滄海桑田之后便只余云淡風輕,過往的一切沉淀于回憶之中,不會刻意提起,但即便觸動,也不會再次沉溺;另一種則像故事中的那個士兵一樣,恨不得將自己受過傷、挨過的痛一遍遍地展現(xiàn)在他人面前,尋求安慰與同情,并沉溺于自憐自艾的情感中不可自拔。 我們周圍總是不乏像后者這樣的人存在,他們喜歡訴說自己的傷痛,習慣抱怨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這種人往往是刻薄的,對于別人的好運,他們總是看不過去,甚至常??诔鰫貉?,加以惡意的揣測。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是非常痛苦的,他們的心中總是充斥著負面情緒,而他們口中所說出來的每一句話,也都會因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而變得惡毒又難聽。情緒是一種傳染病,當你聽到別人哭泣時,通常也會感到悲從中來;當你看到別人明媚的笑顏時,往往嘴角也會不自覺地上彎。同樣,如果一個人在你身邊,卻總說著惡毒的語言,那么在他的影響之下,你的情緒和心態(tài)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正所謂“言由心生”,一個心態(tài)積極的人,說出來的話總是溫暖的,交談中總能讓人如沐春風,心情愉悅;相反,一個心態(tài)陰暗的人,說出來的話往往也都是冰冷而刻薄的,與他交談,只會讓人感到沉重壓抑,痛苦不堪。 所以,不管你的人生遭遇了什么,都請記住,學會告別痛苦,不管是找人傾吐,還是以其他的方式轉移自己的視線,甚至于另起爐灶,開始新的生活。只有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未來,人生才會迎來好的轉變;也只有讓心中充滿希望和陽光,才能說出溫暖的話,收獲別人真誠的喜歡與親近。 快樂是情緒,更是情商 古代學者阿維森納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一胎所生的兩只小羊分開,放在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進行飼養(yǎng)。一只小羊在肥沃的草地上,安全又快樂地生活;另一只小羊雖然也在肥沃的草地上,但在距離它不遠的地方卻拴著一只狼,雖然這只狼無法掙脫繩索真正傷害到小羊,但它的獠牙,它每一次的攻擊和威脅,依舊讓小羊恐懼不已。結果不久之后,總被狼“恫嚇”的那只小羊因為太恐懼而無法正常進食、生活,不久便死去了。 無獨有偶。有心理學家也曾做過一個與之類似的情緒實驗,他們將一只饑餓的狗鎖在籠子里,卻在籠子外面,當著它的面給另一只狗喂肉骨頭吃。這一刺激讓籠子里的狗狂吠不止,憤恨不已,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tài)反應。 可見,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強大破壞性是非??膳碌?,不管什么生物,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不管是對心理還是對生理健康都非常危險。人也是一樣,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我們必須懂得如何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從而盡可能避免不良情緒給我們造成的傷害。 有人可能會說:“我并不是不想高興快樂,只是生活實在太殘酷,從來不給我好事情,我又怎么快樂得起來呢?”這種說法乍一看似乎很合理,但事實上,你的快樂與否,真的完全取決于生活給你的際遇嗎?當然不! 富甲天下的有錢人中,得抑郁癥的不在少數(shù);每天為生活奔忙的窮人里,也不乏總能笑口常開的。身體健康的人中,總有把日子過得唉聲嘆氣的;臥病在床的人里,也總不乏那些心態(tài)豁達,笑對生死的。所以說,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固然與他的遭遇不無關聯(lián),但同時也并不是完全由命運所決定的??鞓肥且环N情緒,但更是一種情商。 不懂快樂的人,哪怕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寶捧在眼前,他也總能找到痛苦的理由;懂得快樂的人,哪怕一窮二白地墜入塵埃,也總能在心間開出幸福的花朵。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存在兩面性,能不能接受,主要取決于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和你的心態(tài)。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很有名的哲理故事:說有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家是賣雨具的,二女兒家則是開染衣店的。每次一到天晴的時候,老太太就會很憂心,發(fā)愁天這么晴朗,萬一大女兒家的雨具賣不出去該怎么辦。而等到了雨天的時候,老太太依舊還是很憂心,發(fā)愁這天天下雨,二女兒家染的布晾不干怎么辦。 老太太的鄰居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聽說了老太太的煩惱之后,便對她說:“為什么你不換個角度想想呢?天晴的時候就想著,天晴真好,二女兒家染的布能很快晾干;下雨的時候就想著,下雨真好,大女兒家的雨具一定賣得很好。這樣,你的煩惱不就解決了嗎?” 聽了鄰居的話,老太太豁然開朗。從此以后,果然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她都笑逐顏開。 瞧,快樂其實并不難,它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的遭遇比起別人有多么凄慘,也不是因為我們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比起別人有多么倒霉,而是我們總習慣盯著眼前的不完美,卻忽略了隱藏在每一個不完美背后的美好和快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