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將戚少保的話翻譯一下,就是倭弓都是勁弓重矢,因為射不遠,所以不會輕易射箭。 可要是射了的話,便一定能射中敵人,而中箭之人大多斃命,故而別人十分害怕倭弓。 至于為何,這得從倭弓的演化來說了。 倭奴國因為地域狹小的緣故,制弓材料短缺,便只能用茶桿竹來制作弓胎。 這種茶桿竹雖然是極好的制弓材料,可是它自身也存在著一個問題。 那就是竹子的恢復性較差,使用壽命很短,為了增加弓的使用壽命,就只得加長弓身。 以至于到后來,倭弓普遍兩米以上。 然而,這個時候的倭奴人大多身材矮小,以他們戰國大名中的大高個武田信玄舉例,也就只有一米六二,而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更是只有一米四。 由此可見,普通的倭奴人,拿著一個比自己高這么多的弓會多么不便。 這時,又一個神奇的操作出現了。 那就是,讓和倭弓的上弧占三分之二,下弧只占三分之一。 而不是通常弓身的五五開。 這樣也可以讓他們在射箭之時,不至于弓身戳在地面。 因此當少貳家將士們靠血肉之軀拉近距離后,終于開始的他們的反擊。 隨著他們松開弓弦,繃緊的弓身回彈,使得弓弦將箭矢快速送出。 一時間,無數的重矢破空而去。 瞧見這一幕,站在最前方的團牌手也不敢大意,慌忙舉起團牌,去護住自己的關鍵部分。 可接下來卻是噗噗的聲音,伴隨著前方士兵的慘叫。 史文恭這時才發現,對方的箭矢不光能破甲,還可以輕易洞穿他們的團牌。 這時,史文恭才意識到,對方的弓身為什么那么長了。 原來這是一種專門放重矢的重弓。 如此以來,在五十步左右的距離互射,他們還真不占優勢。 因為雙方弓矢的不同,使得致死率相差極高。 史文恭當即便道:“所有人沖鋒,不要給他們第二次射擊的機會。” 說完史文恭便一馬當先沖了出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