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要知道漕運總督權力再大也不過是一個地方官。 而兵部尚書可是九卿之一。 遍數滿朝文武能夠排在兵部尚書之前的不超過五人。 而如果論在天子心目中的實際地位,路振飛甚至可以排進前三。 這么一個重臣,竟然是除了天子和工部尚書高弘圖之外對造出燧發槍最感到高興的人。 雖然這份功勞是工部立下的,但只要對大明朝廷有益,路振飛就會感到高興。 何況這工部造制出的燧發槍早晚也會造福兵部嘛。 要知道全國兵事歸兵部統籌管理,如今大明和東虜打的你死我活,軍隊的戰斗力關乎王朝興衰。 而滿朝文武都知道皇帝陛下對于軍隊火器的配備十分看重。 天子親自設立編練的神策軍中火銃的配備率超過了五成。 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 要知道當年威震天下的戚家軍也不過如此。 當然神策軍比戚家軍更有錢,在火器的配備上也是不計成本。 皇帝陛下有錢,也愿意把錢花在這上面,旁人還有什么好說的? 路振飛一直是積極的主戰派,強調用鐵與血解決問題。 在東虜問題上他更是如此。 在他看來大明要想真正中興,避免重蹈南宋覆轍就一定要態度強硬,以戰定乾坤。 東虜最開始只是皮癬之患,為什么越來越強大,不就是大明的姑息縱容嗎? 如果從一開始大明便堅定態度對東虜進行壓制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難題了。 可是現在說這些也沒有什么意義了,只能做好眼下的事,避免讓情況進一步惡化。 路振飛認為東虜的實力雖然有所增強,但并沒有到無人可敵的地步。 至少從高杰所部,神策軍諸部與東虜幾次交鋒可以看出他們是不落下風的。 文安之統領的川東諸部雖然與東虜沒有交鋒過,但實力也不俗。 如今明軍與清軍交手至少不會完全落于下風。雙方處于一個五五開的階段,誰能取勝更多是靠臨場發揮。 在這種情況下,更好的給軍隊裝備火器就顯得尤為重要。 靠火器可以彌補經驗上的不足。 若是火器具有碾壓優勢甚至可以直接取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