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長平之戰-《網游之全球在線》
第(3/3)頁
如此形勢,從軍事地理視角看,是極其優越的,特別是在冷兵器作戰和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古代戰爭中,則顯得倍加重要。山下左有小東倉河河谷,右有東倉河河谷,平行向東北延伸,直指邯鄲方向,可保持與后方密切聯系,可保障輜重糧芻補給。
廉頗幕府,便是設在大糧山。
韓王山,位于高平北7.5千米,為丹河、小東倉河與永祿河分水嶺,此山獨立摩云,登臨四眺,但見數十里丹河兩岸川原、村落、景物,可謂歷歷在目。
韓王山西面有余脈將軍嶺,高聳幾可與主山比肩,登高遠眺,數十里丹河一線,亦可一望無遺。如三年相峙階段大糧山為廉頗設幕處一樣,韓王山便是決戰階段主將趙括的幕府,而韓王山西麓至丹河一線,則是決戰的主戰場,亦即最后趙軍被圍困的中心地帶。
長平關,位于高平北境與長子交界處,關北為濁漳河源頭,屬濁漳河一源,關南有丹河通關下逶迤東南。關東、西各為山頭,西山頭即丹朱嶺,為一方最高峰,長平關北坡相對平緩,關南坡陡峭,登臨南眺,頗有居高臨下之勢。
長平關為廉頗構筑的趙軍第二道縱深防線的北部終端,為防御秦軍東下或北上的巨防。
其三,百里石長城防線。這條防線大體亦呈西北一東南走向,以東西向為主。此防線西起長平關,逶迤向東經南公山至羊頭山,再經金泉山至陵川與壺關交界的馬鞍壑,因為沿山亙嶺而構筑有簡易的長達百里的石長城故名。
如果說老馬嶺是趙的防御前哨,丹河是主陣地,那么百里石長城就是趙的后路子。這條防線是廉頗構筑的最東北即最深入趙后方,亦即關系到上黨乃至大本營邯鄲安危的最后一道巨防。
公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老馬嶺一線布防,王龁率軍于沁河沿線準備突擊。趙老馬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
王龁突破了趙的天險老馬嶺及其防衛集群,攻占了其接應和補給基地——四山環衛、三水匯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東進丹河的障礙掃除殆盡,一鼓作氣進抵丹河西岸一線,遂形成隔河與趙相峙的態勢。
廉頗在遭遇中摸透了秦軍戰力不可與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實力以伺機后發制敵,再未經組織抵抗就撤回丹河東岸沿山一線,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線。
至此,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就這樣,他充分利用占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于戰的王龁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戰局呈現一種不分勝負的膠著狀態。
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又有好戰嗜殺所謂“虎狼之國”之名,在上黨可謂“失道寡助”;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可源源而來,又有上黨吏民的全力支持與合作。這就決定了秦軍利于速戰速決,趙則利于持久之戰。
戰局形勢不可能長此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要么按著廉頗的戰略思想繼續發展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么中生變故,或趙廷自相掣肘,或來自秦廷對策,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
其結果是,年少輕躁而軍事知識至多是聊勝于無的趙孝成王,以廉頗以逸待勞、后發制敵的戰略為“不敢戰”。
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范雎又使人行干金于趙為反間,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同時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尉裨將,更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從此,弱趙與強秦三年僵局、平衡終于被打破,戰局向著利于秦而不利于趙的方向急轉直下。
歐陽朔降臨光狼城,尚不知道,蓋亞將戰役推演到哪一步,是處于廉頗和王龁三年對峙階段,還是推進到白起對陣趙括的決戰階段,一切都是未知。(未完待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烟台市|
绥棱县|
太保市|
长春市|
石渠县|
永顺县|
雷波县|
永仁县|
延长县|
台中县|
甘洛县|
修文县|
宁陕县|
达州市|
门头沟区|
麻阳|
巍山|
太白县|
勐海县|
苍梧县|
安仁县|
安阳县|
牡丹江市|
大丰市|
定襄县|
怀安县|
平乡县|
习水县|
遵化市|
电白县|
涞水县|
临汾市|
平乐县|
应用必备|
琼中|
林口县|
芦山县|
清苑县|
柘荣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