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密和徐世績認為晚上撤退很難瞞得了遠東軍的探子,且黑暗之中撤退容易產生混亂,潰敗的可能性更大。可是眾大將則認為他們兵力占優,晚上撤退黑暗之中遠東軍能夠纏住的人有限,他們能夠順利撤回瓦崗寨的人便會更多。 不過徐世績和李密還有一個擔憂————此時麾下諸將中就算是再蠢的將領,也知道瓦崗大軍的處境已經非常不好。而這些賊寇出身的將領都是些可以共富貴但不能共患難的。這個時候,不能給他們過多時間停下來思考,只有帶著他們不斷的打仗,這樣,他們才會因為習慣而跟著李密或者服從徐世績的命令作戰。 這樣的局面,一但讓他們好好想一想,甚至是幾個外營大 將稍微交流一下,后果就將不堪設想。 因為,他們很容易想像到這仗打下去,他們視之為安身立命的手中兵力損失會有多大,即使最后勉強擊退了遠東軍,他們各自手中還能剩下多少人馬。 而瓦崗內營精銳眼下已經損失慘重,還能不能震懾各外營山頭人馬,控制這看似兵力眾多,但體制混亂,山頭林立,諸將私心甚多的瓦崗大軍?這也是李密和徐世績非常懷疑的一件事情。 而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外營大將若是想著各自為戰,或者各自想辦法逃走,撤退過程中必然破綻百出,那李密帶領這十多萬大軍那真的是很難撤回瓦崗寨了。 而徐世績說服李密反對夜間撤退的理由也很充分————雖說入夜之后,雙方都已經收回了大部分的游騎,但以遠東軍王君臨和李靖等人的能耐和經驗,一定會有所警惕,瓦崗大營稍有異動,他們就會發現。這樣喪失了突然性的話,趁夜撤退就不過是挑起一場夜戰。 而他們瓦崗軍在鳳陽城外足足有十多萬的大軍,如果列成一個方陣的話,隨隨便便也是正面寬度超過十多里。這等重兵集團,極其依賴于旗鼓的指揮,特別是旗幟。 而在夜晚,即便是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士兵們多執火矩,也最多能看得見有一面面旗幟,至于旗幟的顏色、形制,在戰斗當中,絕大部分將士都是很難分辨清楚的。 因此,對夜戰來說,人馬越多,就越是容易混亂,無法指揮,一旦發生混戰,自相攻擊甚至造成炸營也屢見不鮮。 尤其是這十幾外瓦崗軍中外營人馬占據了大多數,其實就是一些山賊和流賊。在夜戰當中,這些軍隊的存在,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只是,這個時候,李密想拋下這些外營人馬帶著自己在內營的數萬嫡系精銳大軍突圍也已經不可能,否則的話只怕不用遠東軍動手,他們內部立即就會內訌。 當然,這種混亂是雙方的,除非遠東軍固守不出,否則他們一樣也要接受夜戰的考驗。 這也是在各外營大將要求夜間撤退徐世績和李密勸說無果之后,徐世績和李密覺得夜間撤退也并非沒有值得冒險的理由————遠東軍畢竟兵力較少,且如今可以確定王君臨不想兵力損失太多,所以遠東軍有可能害怕混亂而不敢出戰,即便出戰,這種混亂也將讓勝負變得難以預料。 但這些天與遠東軍交戰的經驗,卻讓李密和徐世績隱隱覺得,他所面對的遠東軍,應對混戰的能力,可能要遠強于他們瓦崗軍隊。 此外,撤退的方向也是個問題。甚至有部族將領認為此時根本不應該撤往東南邊的瓦崗寨,而是索性向西南方向撤退,先在最近的一個外營山寨休整才是正確的選擇。 李密明白,他可能還有最后一次選擇的機會。不是選擇更好的一個撤退方案,而是去選擇不是最壞的那個方案————這次的決定,將直接決定他和這十多萬大軍的生死命運。 盡管心里面波瀾起伏,前所未有的猶豫不決,但是,從外表上看,李密反而變得從容鎮定起來。 不過,李密很清楚,論勾心斗角和謀人謀事他誰都不怕,但論智謀打仗此時還要依靠徐世績,即使徐世績剛剛慘敗于遠東軍之手。 只是,徐世績從心底深處,根本沒有撤退的意思,但他是聰明人,雖然那封信中的內容他沒有看到,李密也是百般隱瞞,但他從李密的神色舉止中知道,很難阻止得了李密帶兵回瓦崗山的想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