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兵貴神速不是。 而揚州就不一樣了,就眼下來說,幾乎已經是前線了。 當然,若是換成其他皇帝和臣子們肯定會擔心京都太過靠近前線戰場,不利于國本穩固。 可是,不管是對王君臨,還是對遠東軍來說,都強勢得一塌糊涂,不光是王君臨從來不擔心這一點,即使是他麾下的文武官員也從來沒 有人有過這方面的擔心。 不過,自從王君臨將立國稱帝的事情提上日程之后,他麾下重要人物這些日子便變得異常繁忙。可以說,遠東軍相關衙門和官吏已經全力運作,整個統治機器都隆隆開動起來,著手準備建國大事。 即使是這幾年一直以來比較清閑的王君臨也忙得昏天黑地,光是學習一些帝王禮儀,從穿衣到坐姿等言行舉止,這其中的講究太多了。 沒辦法,古代結個婚都有一堆的規矩禮節,放在后世估計能夠把人煩死。 更何況立國稱帝這等大事,而且這種事情就跟新郎官一樣,絕不可能讓其他人替王君臨去做,畢竟要當皇帝的是他。 當然,王君臨也可以不用去理會,也沒有人敢不聽他的話,強行逼迫他。 但是,王君臨有時候就是吃軟不吃硬。 每一次杜如晦、房玄齡、魏征等人跟死了爹似的臉色異常沉重的跪下求他,王君臨不忍心看著麾下重臣這個樣子,只好隨了他們的意思,繼續按照一位對禮非常有研究的大儒和一名隋朝時期活到現在的宮中老太監的意思去訓練學習。 不過,最近杜如晦、房玄齡、魏征、裴世矩和虞世基、李靖等人真正的重心在國號上面。 這國號可比生個娃起名字重要多了,為此杜如晦等人還成立一個臨時研究討論組,吸納了朝野內外相關人才,翻越大量史記典故,進行研究討論。 只是,這一幫人辯論了足足一個月,經常辯論到最后成了問候對方祖宗的吵架,甚至還有一次打了起來,但就是還沒有定下用什么國號。 沒辦法,由自己最終決定了一國的國號,這等榮譽已經是文人眼中可遇不可求的最高榮譽,為此撕破臉皮,或者直接不要臉,斯文掃地,都在所不惜。 甚至是杜如晦、房玄齡和魏征這等牛人也不能免俗。 終于王君臨受不了這些文人的做事效率了,他召集麾下眾臣,在揚州原來楊廣的皇宮、如今已經被改為大政殿的大殿之中,商議國號一事,并且提前說明,今天國號必須要定下。 杜如晦搶先站出來,神色肅然的大聲說道:“王爺,立國號是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絕不能有半點含糊。臣以為,《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華夏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而王爺注定是比超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所以,王爺,臣以為國號為夏最適合不過了…………” 王君臨略一沉思,想了一下,微微點了點頭,道:“其實,以本王看來,我們國號取‘夏’也不錯………” 但不等王君臨將話說完,在場其他一些重臣頓時急了,紛紛搶步而出便要反對,房玄齡最先反應過來,搶先說道:“王爺,國號承載我朝之國運,這件事情務必要慎之又慎,萬萬不可如此輕率,臣以為夏之國號已經被人所用,而且大夏一朝也并未聽說有明君出世,以王爺的格局必定是要立下開天辟地一般的基業,何必拾人牙慧。” 王君臨想了一下,感覺房玄齡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自己好不容易穿越而來,這么辛苦打下了天下,為何就不能立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國號,所以他微微頷首,說道:“房大人言之有理,只是以房大人看來,我們當用何等國號?” 房玄齡立刻說道:“臣先給王爺介紹一下歷朝歷代這國號都是因何而定。” 頓了一下,房玄齡見王君臨表現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立刻接著說道:“王爺,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之國號多出自源地,比如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后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 “秦的國號出自源地,所以秦二世而亡,這可不是好兆頭。”房玄齡還想繼續往下說,不料魏征卻冷哼一聲,搖頭說道:“王爺,以臣來看,王爺要立國號,不如源于封爵,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后便以“漢”為國號,這便是源于封爵。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后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