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薩蘭珠反正基本不動,暫時無妨。 四女每日要練武發(fā)力,衣褲崩口開裂之事不時發(fā)生。 彼此熟歸熟,這種事還是很讓人尷尬的。 而且古代紡織品沒有化工合成材料的參與,布料穿洗多了,韌性堪憂,極易破損。 哪天眾目睽睽之下,里啊個中衣小衣齊開口,那就太尷尬了。 秋冬二女對此事的急迫性還要勝過春夏她們,可又不擅紡織,只能說好開工后全力幫忙,便催促春夏來找顧恪說。 顧恪感知力順勢在她們衣物上一掃,就發(fā)現腋窩和靠下的后方某處有多次縫補的痕跡。 正面只用雙眼就能發(fā)現衣帶連接處也有多處縫補。 他頓時明白了怎么回事,拍了拍額頭,果斷拍板:“還好有你們提醒,大家確實需要添置些新衣物了,那這些天便先做這事吧。” 給眾女一說,幾乎是歡聲一片。 這可是古代,還是貓了一東之后,沒誰不想要新衣服。 如果有,那必是衣服太差,穿不出來。 從熊家村換到的草麻已在仙田里小規(guī)模繁殖了兩個多月,陸續(xù)收割,積累下了不少。 先收割的品質較差,被拿出來做試驗。 熊家村的草麻品質為低劣,成熟時大概有四五尺高,整體呈綠色,筆直的桿約小指粗細,頂端三五七八片寬大的葉,桿中間部的枝葉葉則很少。 掐頭去尾,中間長桿的外皮才是制麻線的原材料,皮內桿芯發(fā)脆易折,幾乎無用,一般都是扔掉。 但如今在仙田里長出的草麻品種已變?yōu)楸搪椋焚|為低劣,高度超過了六尺,桿比大拇指還粗,色呈墨綠。 白生生的桿芯不脆倒韌性極佳,用力彎曲后又會自然回彈,類似老娘用來抽人屁股的藤條,倒是可以用來做籃筐之類的框架。 因為每次收割的麻不多,春夏她們都是順手就進行了處理。 剝下的外皮用水浸泡一夜,再用剝馬刀去青取麻。 剝麻刀是有淺u形刀口的小工具,與剖開的竹筒差不多,造型簡單,體積又小。 弄回草麻后,顧恪就順手用紫竹做了幾個,反復小修改,多次制造,只用兩個時辰就給它們刷上了堅固特性,夠用很久了。 去青取麻時,用細竹筒套在一只手的大拇指上,將草麻外皮一頭壓在u形刀口中,另一只手快速將外皮從刀口和壓緊的細竹筒間拉過。 u形刀口就會把青刮去,只留下最堅韌的碧麻纖維,再掛起晾曬干后,得到的就是粗麻。 粗麻可以搓成股,再兩三股交纏在一起,就是粗細不一的麻繩。 不過山谷里有鐵線藤,可以作為繩子使用。 而且鐵線藤皮中的纖維不易取出,取為紡紗材料太費力,只用來當縫線,少量使用。 因此春夏她們的事先處理也就到這一步,沒再弄什么麻繩。 此刻再加工,便要績紗。 先將粗麻浸水半盞茶工夫,用手指甲將其破成更細的絲,再兩兩接頭成線。 這是一個繁瑣又細致的工作,手工完成更是費時費力。 好在這事不費腦子,眾女都是入門武夫,手靈眼活,速度飛快,不到一個時辰便接好了試驗用的麻線。 麻布是平紋織物,基本原理與竹編、草編一樣,都是用的經緯交織法。 晾曬后纏繞成大圓的麻團可作經線,繞成略扁的麻團子則作緯線使用。 作為經線的麻線還要整經,也就是將它們在兩根分開豎起的短桿之間崩緊,可以提高織出麻布的質量。 然后,顧恪做了幾個筘板。 筘板一般用竹子做成,也稱竹筘。 它呈長方形,上下長桿中均勻固定豎立的多條細篾片,篾片之間就是筘眼,是穿如線的地方。 將兩根經線從筘眼中穿過,就是所謂的“絲絲入扣”。 將經線分上下兩層,拉伸開,用面粉熬的漿糊給線重復幾次上漿,刷勻后用筘板濾過。 這樣會在線上形成穩(wěn)定的漿膜,使線表面的細小毛羽收束,避免織造過程中,線之間因為毛羽糾纏而使斷頭率增加,也能讓麻布穿起來更細膩舒適,不那么扎人。 再等麻線晾干后,就可以上織布機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