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關鍵是,當他翻遍了評論區,看遍了彈幕,發現支持他的網友,竟趨近于0。 這次跟寫詩詞不一樣了。 寫出的詩詞,閱讀起來是最直觀的感受,讀者能一瞬間就受到詩詞藝術魅力的熏陶,能發自本能地愛上詩詞。 但文史研究,這個門檻對于大眾來說就太高了,讀者很難讀懂并領略其中的道理。 所以這次支持江小白的網友特別特別少,而江小白的言論又太過離奇,挑戰了公眾認知,所以一片倒聲是情理之中的。 其實在前世,用科學方法研究《紅樓夢》,最早在1980年,陳炳藻先生就在首屆國際《紅樓夢》討論會上發表了《從詞匯統計論證紅樓夢的作者》一文,他借助了電子計算考察《紅樓夢》前后用字(詞)的相關程度。 不過,他最終認為后四十回是出自曹雪芹之筆的。 這是最早使用計算機科學方法進行紅學研究的案例。 李賢平在1987年運用模式識別方法和探索性數據分析方法的結合,從《紅樓夢》中抽取47個虛字出現的頻率作為指標,用聚類方法對一百二十回進行了分析。結果認為《紅樓夢》的各個部分是由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期撰寫而成的。 施建軍則在2011年運用計算機人工智能中的支持向量機技術,以44個文言虛字頻率為特征向量,對《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進行了分類研究。結果證明,從第八十一回開始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在寫作風格上存在明顯差別,從技術的角度確認了《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為兩人所作。 …… 紅學研究這么多年,技術手段一直在進步,資料挖掘也是漸漸豐滿,爭議很大,沒有絕對的定論,本來約定俗成的觀點,也很可能隨時被推翻。 而運用科學技術來研究古代文史資料,這在前世是相當普遍且成熟的方法。 可是這個研究方法實在太超前了,這一世的民眾一時間完全接受不了。 此時,老媽沒在家,江爸走向廚房,打開抽油煙機,正在那美滋滋地抽煙。 江小白打開冰箱,準備喝口冷飲壓壓火氣,瞥了老爸一眼后,情緒更加不爽,埋怨道:“你看那個煙盒子上不是有‘吸煙有害健康’的提醒么,你還抽。” 江爸吐出個煙圈,深沉地道:“你那個寒假作業上面還寫著假期快樂呢!” 江小白怔了片刻,默默低頭。 砰砰砰! 敲門的聲音。 江爸連忙將煙掐滅,又把抽油煙機調到了最高檔,“完了,你媽回來了,別亂說話啊,聽見沒?” “爸,這個月的生活費——” “加加加倍!” 砰砰砰! 過了六七秒鐘,江爸才關掉抽油煙機,他嘴里嚼著口香糖,快步走向房門。 門開。 “老婆回……老先生,請問你是?” “你好,請問這里是江小白的家么?” 江爸渾身一緊,“是……是啊,我家孩子還小,不懂事,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您可千萬別跟一個孩子一般見識。” 張教授瞇著眼睛往客廳里張望,他頭上的水珠瀝瀝拉拉地往下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