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聽說這里來了一支兵馬,是江南提督朱武的兵,軍紀很好,不征糧不抓丁,來了后不傷害百姓,倒是鎮壓了許多禍害百姓的地痞流氓山賊惡霸,我沒見過這些兵,但聽管家說他們不騷擾百姓,現在各鄉各村都在編保甲,辦鄉團,搞自治。” 雖然外面聽說這些兵不錯,但董小婉一個弱女子,并不敢出去,她一直緊守本份的呆在這山中居所。 冒襄笑著道,“其實這位江南提督朱武,便是當今魯監國殿下也?!? “啊?” “想不到吧,想不到的事情還多呢,黃宗羲向魯監國舉薦了我,監國已經給我發了征召令,我這次回來見過你們后,便要去拜見監國?!? “夫君真要應征?” 冒襄點頭,“國家如此,我輩又豈能躲避山中不出?” 董小婉見狀,也沒再勸說,她知道丈夫是個有主見的人,雖然六次鄉試不中,始終僅是個秀才,但他可是兩歲涉四方十二稱文章的大才子,連文苑大佬董其昌當年都稱他為明之王勃,說他會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事實上,冒襄雖一直科舉失意,但詩文有名,著述頗多,更別說參加復社,關心國事,為時人稱贊的四大公子之一。 出身官宦士族,但他卻是四大公子中最耿直的人一個人,明末水旱不斷,饑荒四起,冒襄支持朋友、賑濟災民十幾年如一日,以至家財散盡。 就算到如今,他也依然一直奔走在外。 他的名頭,連朱以海都早有耳聞,所以當黃宗羲舉薦這位好友時,朱以海馬上就發了征召令,連偉人都曾點評說,所謂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氣節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較看重實際的,清兵入關后,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 比起侯方域那三個,他強太多。 “我已經聯絡了一些海鹽和澉浦本地士人和在此避難的士人,這些人中有曾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湯芬、原海鹽參將周一誠,澉浦所千戶韓萬象,故刑部尚書之子吳番昌,原蘇淞副總兵王有虔,海鹽名士彭孫貽、陳則梁、張維赤等人,我們準備一起迎接拜見監國殿下。” 這些官紳之前多逃避鄉野莊園之中,以避兵禍戰亂,許多人都不愿意仕清降虜,所以隱居鄉野,如今聽聞江南提督就是魯監國,而這位監國最近在海鹽一連串的勝利,尤其是殲滅了韃子五六千人馬后,他們越發振奮。 而這位監國北上后,整編兵馬、清理鄉里,其部下與民無犯,軍紀良好,也讓這些人感覺大明恢復有望,此時也紛紛愿意再站出來支持復興大業。 之前不是畏懼清軍勢大的官紳地主們,現在也開始態度轉變起來。 硤石鎮、祝家莊慘遭清軍屠殺,他們所過之處,不論官紳還是百姓,都要遭殃,相比之下,北伐的監國軍隊將士們,卻如傳說中的岳家軍一樣與民無犯,不僅不征糧不派餉,甚至還減免過去的欠繳,免除今年的。 哪怕新設厘金局,但也比之前的胡亂攤派甚至是敲詐勸捐強的多。 海鹽地主士紳們重又站出來支持大明王師,既是對大明的一些留戀,更是涉及切身利益。而原本似乎不可戰勝的韃子,如今也在監國面前慘敗,這讓他們看到大明仍然能夠存續,甚至有中興的可能。 “夫君何不給柳姐姐那邊回封信?” 冒襄聽到這話,一時沉默。 之前他被阮大鋮下獄,最后能逃出南京,也是決定降清的錢謙益幫忙放他出來的,當時錢謙益還希望他一起留在南京向清軍投降。 但被冒襄嚴辭拒絕,他發誓絕不降清,離開前,他跟錢謙益曾有過一段單獨會話,錢說局勢如此,他也是要為天下保存一二分元氣,以待將來。但冒襄根本不認可這種方式,最終離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