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殖民-《海上升明帝》
第(1/3)頁
暮色沉沉。
朱家堡升起鳥鳥炊煙,各家各戶都在做晚飯,倦鳥歸巢,勞作一天的男人女人孩子也都聚到了一起。
婦人做飯小孩生火,男人噼砍柴火,還有的則在村井排隊挑水,黃昏時分是堡子里最熱鬧的一段時候,有孩童在村巷、曬場上嬉戲。
朱老三也帶著三個兒子從糞場回來,打了水在門口洗手凈面。
幾個媳婦也從織房結束了織布刺繡的手工活,張羅著兒女們回家,還未出嫁的姑娘在做飯,老婦人指揮著大點的孫女幫忙喂豬趕雞,兩個孫子則在門口借著光讀書,小的孫兒孫女們圍在邊上,很是羨慕。
朱老三收拾干凈,坐在門口的大石頭上,拿出煙袋,很是欣慰的看著眼前這一幕,從十四歲時隨父親來到朱家堡,進了老丈人的糞場做工,受了幾十年的苦,還曾在外顛沛流離多年,他也從一個光著腳褲子都露出半個屁股蛋子的那個窮少年,如今也成了個小富老頭。
一家十八口人,勞動力多,自家有二十多畝地,佃種了二十多畝官田,種麥子、谷子,也種玉米、土豆,還種紅薯養豬,種桑養蠶絲織,家里還養了羊和豬,又養了兩頭牛一頭騾子,還喂了不少雞鴨。
全家老少都齊上陣,有老三的劃算,老妻的操持,兒子媳婦等的勤勞,這個家庭很紅火,自家的地里收的糧,足夠口糧,繳完地丁后還能富余不少,每年留下一些存倉里以防萬一,剩下的可以賣掉。
地里種的桑麻棉,可以養蠶織布,家里妻子媳婦女兒們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就在家里紡織,除了能夠滿足自家人的穿衣需要,還能出售,也是一筆現錢。家里種的玉米紅薯土豆既是家里平時搭配著吃的雜糧,也還能用來養豬喂牛羊,牲口也能賣錢。
兩頭牛和家里的一頭騾子,還是很得力的耕地、拉車的好伙計,甚至精心伺候的兩頭母牛,每年都還能下崽子,養個一年,就又能換不少錢。
這個家庭人多,勞動力足,有自己的地,有自己的糞廠,也搞家庭養殖和織布等,收入不錯,年年有節余,但老三夫妻卻一直保持著節儉的家風,家里人往往一兩季甚至兩三季才會做套新衣,舊衣服也是補丁摞補丁,大孩子穿不了的衣服就給小的穿。
自家養蠶繅絲的絲綢,是絕不舍得自己穿的,全是拿去換錢。
就連平時的吃,也極為節儉,不忙的時候一天就兩頓,農忙的時候才會加一頓,家里平時是舍不得吃肉的,自家養的雞鴨下的蛋,也是讀書的兩孫兒每人每天早上一個,其它兩歲以下的孩子才有一個,兩歲以上的孩子只能兩三天一個,女孩更只能三五天一個。
而大人,一般是很少吃的,雞蛋要攢著趕集賣錢。
老三想著辦法節約,積攢著每個銅板,然后每年至少買上兩畝地,不管地價貴賤漲跌,幾乎雷打不動的買,就好似有癮一樣的。
雖然家里有產業,可老三也從沒閑過,地里的活沒耽誤,糞場的事也沒缺過,甚至到現在,也還是每次親自趕著車上普集收糞。
老三家的房子也挺簡陋,但是地挺大,原本是沒這么大的,隔壁一個原來的富農,因為出了敗家子賭錢輸了欠了許多債,最后求到他這里,他按市價買下來,還多給了兩塊錢。
右邊鄰居因老母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錢,最后把地和屋一起送到了老三這里,換了錢給老母下葬,然后到官府報名,移民去了河套,盼望著能分到田地分到媳婦重頭再來。
老三就是這樣,把前后左右幾家的房子買或置換,最后弄來這塊幾畝地的地基,只是他不愿意搞排場,只是把那些房子簡單的修了修,用籬笆圍了起來,就是他朱老三的大宅子了,很多地方倒是讓他養了羊和雞鴨,還有些則種了菜,倒是充分利用。
這里的每一間屋,每一塊地,甚至如今發家的這些兒孫們,都是老三的成就,每天黃昏勞作歸來,坐在廚房門口的青石板上,抽著旱煙桿,能讓他極為滿足。
鐺鐺的鑼響起來。
甲長朱四提著面銅鑼沿著村巷過來,“吃過飯,一會到村頭曬場集合,開個會,有事宣布,每家都要來?!?
朱四走到他院前,隔著籬笆對著老三道,“三叔,一會開會,屋里頭的男人都來?!?
老三起身過去,“又開啥子會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康定县|
武胜县|
大邑县|
土默特右旗|
泾阳县|
金山区|
蓝山县|
六枝特区|
偏关县|
沂南县|
益阳市|
德州市|
县级市|
普洱|
柏乡县|
凉城县|
卢龙县|
慈溪市|
肇源县|
上虞市|
历史|
陇南市|
广元市|
孝感市|
乌拉特前旗|
桦川县|
长治市|
普兰县|
福鼎市|
平利县|
丰城市|
府谷县|
大连市|
灵石县|
通山县|
布尔津县|
南康市|
从化市|
汾西县|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