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呵斥完那陳懷義后,劉伯溫急忙來到了朱元璋的面前,對著朱元璋說道:“皇上,陳懷義,醉了。” 可還不等朱元璋說話,那陳懷義便又喊道:“皇上啊,皇上。我是有點醉意,要是不醉的話,臣滿腔的忠言還不敢說吶!皇上啊!” 聽著陳懷義的話,瞧著拼命阻攔的劉伯溫,朱元璋仔仔細細的打量著二人,努力的想要從他們的臉上看出到底在演的哪出戲。 到底是這陳懷義傻,還是背后有劉伯溫支持。 就當朱元璋當著場中百官的面被人如此忤逆,臉色變的難看至極時。 那地上的陳懷義還在喊道:“皇上,此事萬萬不行呀,皇上!” 面對陳懷義的呼喊,朱元璋那張黑臉上突然露出了笑,將手中的酒杯遞給身后的皇子后,雙手背在背后,仿佛一只成年公獅子站在了幼獅身前面對敵人一般,對著下面的陳懷義說道:“沒關系,你盡管說。” 聽到朱元璋的話,拼命想要阻攔的劉伯溫,也是無奈的閉了嘴。 而那地上跪著的陳懷義,則開口說道:“皇上,微臣冒死進諫,萬不可封王!” “現在不可,將來仍然不可呀皇上!” 聽著這話的朱元璋,立馬反問道:“為何不可呢?” 那地上的陳懷義滿腦子對答的話,正要應答,一旁站著的劉伯溫聽見朱元璋這話后,便知道今日陳懷義必死無疑。 無奈的閉上了眼。 腦海中已經開始盤算這件事后對自己的影響。 同時,那陳懷義也開口提起了史事,說道:“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其結果長成了諸王之亂。唐皇李隆基,遍設封王,其結果引起了安史之亂。皇上,自漢唐以降,諸王之亂史書可絕,均可以作為前車之鑒吶!皇上,歷代皇上冊封皇子,其本意是為了戍邊,臣卻以為,禍亂并非來自于邊外,恰恰是來自于諸王自身吶!” “他們擁兵藩鎮,割地稱王,沒有不亂的道理呀皇上!皇上呀!” 聽著這陳懷義的話,剛剛朱元璋之所以提出這么一個問題,為的就是想要那陳懷義知難而退。 可卻不曾想,這陳懷義果真就敢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將這話給說出口。 一時間,皇帝威嚴盡皆淪喪的朱元璋,目光看向了四周的官員。 這大好大婚之日,封自己皇兒為王的日子。 竟然被人在百官面前忤逆,還當眾言明諸王必反。 不怕死的挑釁他帝王的威嚴,致使他的威嚴盡喪。 不過,這些對于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朱元璋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 真正讓他心中刺痛的是,他自己也讀書,也看史,他也知道史上這種事情的后果。 可是,相比于將兵權留在那些老將帥們以及大將的手中,難道放在自己的皇兒手中不是更好嘛? 難不成,這些將帥比自己的皇兒還要可靠嘛? 然而,如今不是思考這些的時候。再則,這件事他朱元璋早有定計。 如今當著朝廷重臣的面,他需要的是找回自己的威嚴。 朱元璋冷笑兩聲,緩緩從臺上走了下來,同時開口問道:“你是說,咱家這幾個皇子日后都會成為擁兵作亂的叛逆是吧?你是說咱朱元璋封王戍邊之策,將會是禍國之源是吧?” 隨后朱元璋來到了那陳懷義的身邊繞了一圈,道:“你作為一個臣子,竟然敢跑到咱皇兒的婚禮上大放厥詞,而且還當著眾臣的面誣陷皇家父子的血脈真情,你好大的膽子呀你!” 面對朱元璋的怒火,劉伯溫盡管無奈,根本不想管,可還是不得不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對著朱元璋說道:“皇上,陳懷義爛醉如泥,滿口胡言,請皇上不要輕易相信。” 可是,劉伯溫的話剛剛說完,那地上的陳懷義便高聲的喊道:“不!微臣沒醉!微臣現在清醒的很吶!微臣博覽群史,通曉古今興亡啊,如果知而不言,那才是最大的不忠呀,皇上啊!” 陳懷義此言一出,劉伯溫恨不得將他現在就一刀砍死。 而那朱元璋,面對陳懷義的再三忤逆,心中的殺意已經累積到了極點。 一腳將跪在自己面前拉著自己龍袍的陳懷義給踹倒。 隨后一甩衣袖,含怒朝著院外離去。 看到這一幕的胡惟庸,滿臉欣喜,急忙快步與那些皇子們一同跟上了朱元璋的腳步。 走出武英殿的朱元璋,面對朱標跑上來想要勸慰的話,卻氣沖沖的將其推開,隨后對著身后的胡惟庸說道:“胡惟庸!” 胡惟庸快步上前,道:“臣在。” 朱元璋直接問道:“這小子是哪的?” 胡惟庸毫不猶豫的回道:“此人名叫陳懷義,是都察院湖南道代理監察御使,從七品言官。歸劉伯溫掌管。他最為崇拜的人生楷模就是劉國公。” 隨著胡惟庸最后一句話說完,朱元璋突然停下了腳步。 緩緩說道:“劉伯溫只是個伯呀,哪來的國公之稱?” 胡惟庸道:“那是士子們對他的尊稱。” 可朱元璋卻說道:“尊稱?難道他還嫌朝廷封他的爵位不夠尊貴嗎?非得讓士子們捧他為國公?!” 此時滿腔怒火無處發泄的朱元璋,立馬便牽連到了那陳懷義所屬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劉伯溫。 在朱元璋看來,自己給他劉伯溫的待遇已經夠好了。 先是將他看作自己心腹,將其封為左都御史,官銜甚至可比肩中書省左丞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