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先剔除掉的,就是那些一線宇宙國的部隊。 以一線宇宙國的實力,最差的也能將影響降低到百分之十六,在他們抗干擾立場的輔助下,雖然能夠更進一步的將這個數值壓到百分之十三,但說實話,百分之三的數值變化,在這種局面下,追求這種極限數值性價比太低,機械族明顯有更好的選擇。 而緊接著被篩選掉的,就是那些二線宇宙國中,名列前茅的科技強國。 面對異蟲生物磁場的干擾,他們本身就能維持將近八成的戰力。 將他們將近八成的戰力提升到八成以上,亦或者是九成,在機械族看來,性價比其實也并不高。 而這里,就得考慮到對付異蟲時的另一個重點。 前面有說,想要有效的對蟲潮構成殺傷和壓制,相較于攻擊強度,更重要的是攻擊頻率。 但除此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重點,并且影響重大! 那就是部隊的規模! 部隊的規模是能夠直接跟攻擊頻率掛鉤的。 戰艦越多,規模越大,攻擊頻率就越高,這里面的邏輯應該不難理解才對。 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最具有性價比的做法,不應該是去挑選強大的部隊,對他們進行極度有限的提升,而是應該盡可能的增加他們能夠參戰的部隊,將原本戰力損失嚴重的部隊,重新拉回到門檻上。 換句話說就是從弱者里選。 哪怕是在場最弱的三線宇宙國中,最弱的那一支部隊,在支援型星艦抗干擾立場的保護之下,也能將異蟲生物磁場對他們的影響,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六。 和之前相比,這個數值,應該足以讓那些宇宙國堅定決心。 畢竟,之前沒有選擇退出的宇宙國,大多是抱著想要獲取到更多利益的心態留在這里。 同時,他們現在如果選擇抽身走人,難道真就能全身而退嗎? 邊境防線一破,敵方大軍來勢洶洶,再一次的殺入了這一片宇宙,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住對方的攻勢,那么他們原先攻占下來的星球領土,恐怕都得挨個重新吐出去! 而一旦到了這種地步,那等同于是讓他們這一次遠征的所有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原先三線宇宙國的麾下大軍,戰力面臨遭到腰斬的窘境。 第(2/3)頁